[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半焦制备活性炭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70560.4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7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朱德庆;潘建;郭正启;李启厚;李紫云;师本敬;梁钟仁;薛钰霄;徐孟杰;刘新奇;田红宇;鲁胜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342 | 分类号: | C01B32/342;C21B13/00;B22F9/2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魏娟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制备 活性炭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半焦制备活性炭的方法,以市场上销售的半焦粒为原料,与经过预热的金属氧化物源球团混合,并一同加入回转窑一步进行半焦的炭化和活化,利用金属氧化物促进和强化炭化和活化反应。半焦与铁矿氧化球团的质量比控制在2.5∶1~5.5∶1,窑内温度控制在850~1100℃,物料在窑内停留时间为1小时~4小时。然后经冷却、干式磁选、筛分,得到活性炭粒(5~15mm),活性炭产品产率为60‑80%,活性炭产品粒径5~15mm占78.4~81.2%,比表面积220‑310cm2/g,孔容0.22‑0.25cm3/g,灰份8.0~9.8%,碘吸附量520~630mg/g,抗压强度1210~1380N/cm2。活性炭产品质量明显优于商品活性炭。同时副产少量金属化物料。金属化物料的金属化率为92.1~95.0%,铁品位为88.6~89.2%。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半焦和金属氧化物源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但也是工业污染的大户之一,钢铁行业SO2排放总量为200万吨,占当年全国SO2排放总量的9.4%;钢铁行业NOX排放总量为54万吨,占当年全国NOX排放总量的2.3%。烧结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烧结厂SO2排放量占钢铁企业SO2排放总量的40%~60%,NOX排放量占钢铁企业NOX排放总量的48%左右。因此,严格控制烧结生产工艺中SO2和NOX排放量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活性炭法是实现同时脱硫脱硝的主要工艺之一,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及宝钢湛江钢铁在450m2烧结机上采用活性炭法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脱硫率达95%以上,单级活性炭脱硝的脱硝率为40%左右。活性炭法脱硫工艺成熟,脱硫率高,但存在投资大,脱硝率低,活性炭价格相对较高,活性炭因其机械强度低而损耗高,运行费用较高等不足。
活性炭一般是以优质煤或果壳为原料,经过加工成型、炭化、活化等工艺过程制成的一种多孔性炭素物质。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很大的比表面积和极强的吸附性能。能脱色、脱臭、脱硫、脱苯,还能选择性地脱除液相或气相中某些化学杂质和机械杂质。也能吸附某些催化剂,使化学反应速度大大加快,是良好的催化剂载体。因此活性炭在国防、化工、石油、纺织、食品、医药、原子能工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世界活性炭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平均年增长率15%,出口量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首位。目前世界活性炭产量为70万吨,我国已达26万吨。
半焦是由煤低温干馏所得的可燃固体产物,产率约为原料煤的50%~70%。色黑多孔,主要成分是碳、灰分和挥发分。其灰分含量取决于原料煤质,挥发分含量约5%~20%(质量)。是很好的高热值无烟燃料,主要用作工业或民用燃料,也用于合成气、电石及硅铁生产等,少量用作铜矿或磷矿等冶炼时的还原剂,此外也用作炼焦配煤。到2012年底,我国半焦产能已达8500万吨,实际产量4800万吨。主要用户电石和硅铁生产厂市场容量仅为2800万吨,导致半焦产量严重过剩,价格低廉。
常规活性炭一般是以优质煤或果壳半焦为原料,经过加工成型、炭化、活化等工艺过程制成的一种多孔性炭素物质。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很大的比表面积和极强的吸附性能。以半焦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时,通常还需对半焦进行碱浸预处理除灰,提高其活性,再经加粘结剂成型、炭化、活化等工序制备成活性炭。尽管活性炭法已成功用于烟气脱硫脱硝,但是,活性炭制备工艺还存在以下缺点:(1)生产工艺流程长,需经过加粘结剂成型、炭化、活化等多个步骤,其生产成本高导致活性炭价格目前相对较高;(2)活性炭机械强度低,在吸附、再生、往返使用中损耗大;(3)活性炭挥发分较低,不利于脱硝。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705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