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系统的继电器粘连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69853.0 | 申请日: | 2016-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7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仝志明;胡炬锋;柳雪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系统 继电器 粘连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组系统的继电器粘连检测方法,包括电池模块A、继电器SW1和继电器SW2,所述继电器SW1包括触点a和触点b,所述电池模块A的正极与继电器SW1的触点a连接;所述继电器SW2包括触点c和触点d,所述电池模块A的负极与继电器SW2的触点c连接;并包括三个步骤;能够在不闭合任何一个继电器的前提下,准确地判断电池模块对应的继电器是否发生粘连,并且能够通过两种判断方式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增加电池组系统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系统的继电器粘连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组系统电路中通常包括电池模块、BMU、BMS、各种继电器和保险丝,电池包通过各种继电器连接。在需要给整车提供电能时,BMS控制相应的继电器闭合,使得电池组接入供电电路;当不需要向整车供能时,BMS控制相应的继电器断开,使得电池组与供电电路断开。
但是,由于继电器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继电器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开合,并且继电器触点产生的热和电弧容易造成继电器触点产生粘连,从而造成电池组回路的控制失效,对电池组系统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组系统的继电器粘连检测方法,包括电池模块A、继电器SW1和继电器SW2,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SW1包括触点a和触点b,所述电池模块A的正极与继电器SW1的触点a连接;所述继电器SW2包括触点c和触点d,所述电池模块A的负极与继电器SW2的触点c连接;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断开继电器SW1和继电器SW2;
步骤二:将电池模块A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1;将继电器SW1的触点b与继电器SW2触点c之间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2;将继电器SW1的触点a与继电器SW2触点d之间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3;
步骤三:若V1≈V2,则判断SW1发生粘连;若V1≈V3,则判断SW2发生粘连。
其中,V1≈V2是指“V1与V2之间的差值”与“V1与V2中较大值”的比值小于等于10%;V1≈V3是指“V1与V3之间的差值”与“V1与V3中较大值”的比值小于等于10%。
电池组系统中,电池模块A的正极、负极分别与继电器SW1、SW2串联后接入供电电路,继电器能够控制电池模块A是否与供电电路连接。
本发明不限定电池组系统中电池模块的数量,在每个电池模块均串联继电器的前提下,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就能够完成相关继电器的粘连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电池模块B,所述继电器SW1的触点b与电池模块B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SW2的触点d与电池模块B的负极连接,将电池模块B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4;若V3≈V4,则判断SW1发生粘连。其中,V3≈V4是指“V3与V4之间的差值”与“V3与V4中较大值”的比值小于等于10%。
在电池组系统还包括电池模块B的情况下,继电器SW1的触点b与电池模块B的正极连接,继电器SW2的触点d与电池模块B的负极连接,将电池模块B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4;若V3≈V4,则判断SW1发生粘连。与上文所述的检测步骤一、二、三共同作用,对于SW1是否发生粘连的判断会更加准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电池模块B,所述继电器SW1的触点b与电池模块B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SW2的触点d与电池模块B的负极连接,将电池模块B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4;若V2≈V4,则判断SW2发生粘连。其中,V2≈V4是指“V2与V4之间的差值”与“V2与V4中较大值”的比值小于等于10%。
在电池组系统还包括电池模块B的情况下,继电器SW1的触点b与电池模块B的正极连接,继电器SW2的触点d与电池模块B的负极连接,将电池模块B的检测电压设置为V4;若V2≈V4,则判断SW2发生粘连。与上文所述的检测步骤一、二、三共同作用,对于SW2是否发生粘连的判断会更加准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未经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98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