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僵蚕的人工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1928.0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青学刚;李文学;陈宝瑞;肖金树;刘刚;张友洪;周安莲;肖文福;黄盖群;刘俊凤;尹红;殷浩;王晓芬;陈义安;王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7 | 代理人: | 李华;温黎娟 |
地址: | 63700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僵蚕 人工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白僵蚕的人工制备方法,包括(1)球孢白僵菌孢子液的制备:用无菌水浸泡、清洗白僵蚕蚕体,过滤后取滤液,经过一级斜面培养、二级种子培养、三级扩大培养后得球孢白僵菌孢子液;(2)病原攻毒:球孢白僵菌孢子液在制成后的45min内,迅速喷施于5龄起蚕的蚕体,喷施完成后密闭蚕房1‑1.5h;(3)蚕体培养:打开蚕房,对蚕体喂食,每隔3‑4h喂食一次,直至蚕体死亡;(4)白僵蚕培养:将死亡后的蚕体转移至蚕座上,在温度为25‑28℃,湿度为95‑98%的条件下继续培养至蚕体僵化,并长出白色菌丝分生孢子;(5)白僵蚕成品制备:将长出白色菌丝分生孢子的白僵蚕收集后干燥至水分小于10%,即得白僵蚕成品。其白僵蚕成品的制备周期短,产量和质量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僵蚕的人工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僵蚕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全虫。白僵蚕是一味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其味咸、辛,性平,可治面上黑及碍容性疾病,白僵蚕含有氨基酸和活性丝光素,有营养皮肤和美容作用;含蛋白质有刺激上皮脂腺,调节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含维生素E,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形成的老年斑;含活性丝光素能促使皮肤细胞新生,调节皮脂,改善皮肤微循环,可增白防晒。
过去白僵蚕均为自然死亡,后来进行人工接种培养,在蚕4次蜕皮,接种后,蚕陆续发病死亡,及时拣出,另行摊放,保持同样温度,待其充分发僵变白后,置于通风处,风干或弱光下晒干。然而现有的人工生产的白僵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感染后的蚕体从死亡到僵化时间较长,白僵蚕的僵化率较低,僵化时间不整齐,质量不稳定,产量较低,成本也较高,不能达到产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白僵蚕的人工制备方法,其采用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液经过复壮,提高了攻毒活性,僵化率高,通过攻毒、蚕体培养、白僵蚕培养过程中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改进,缩短了白僵蚕成品的制备周期,提高了白僵蚕的产量和质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白僵蚕的人工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球孢白僵菌孢子液的制备:用无菌水浸泡、清洗白僵蚕蚕体,过滤后取滤液,经过一级斜面培养、二级种子培养、三级扩大培养后得球孢白僵菌孢子液;
(2)病原攻毒:步骤(1)所述球孢白僵菌孢子液在制成后的45min内,迅速喷施于5龄起蚕的蚕体,喷施完成后密闭蚕房1-1.5h;
(3)蚕体培养:打开步骤(2)所述蚕房,对蚕体喂食,每隔3-4h喂食一次,直至蚕体死亡;
(4)白僵蚕培养:将步骤(3)死亡后的蚕体转移至蚕座上,在温度为25-28℃,湿度为95-98%的条件下继续培养至蚕体僵化,并长出白色菌丝分生孢子;
(5)白僵蚕成品制备:将步骤(4)长出白色菌丝分生孢子的白僵蚕收集后干燥至水分小于10%,即得白僵蚕成品。
优选的,步骤(1)所述一级斜面培养的温度为25-28℃,所述二级种子培养和三级扩大培养的温度为5-10℃。
优选的,步骤(1)所述二级种子培养和三级扩大培养的培养基,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PDA培养基,补充10-20%马铃薯淀粉、5-20%蔗糖、10-15%蛋白胨、0.1-0.5%磷酸二氢钾、0.01-0.05%硫酸镁、5-15%蚕蛹粉、0.01-0.05%维生素B、0.01-0.05%维生素C、0.05-0.1%氯化铁、0.05-0.1%氯化钙。
更为优选的,步骤(1)所述二级种子培养和三级扩大培养的培养基,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补充18%马铃薯淀粉、15%蔗糖、12%蛋白胨、0.3%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12%蚕蛹粉、0.03%维生素B、0.02%维生素C、0.08%氯化铁、0.06%氯化钙。
优选的,步骤(2)所述病原攻毒的温度为22-24℃,湿度为98%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19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用安装支架
- 下一篇:松江鲈鱼高效无损伤捕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