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58416.9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波;张跃;孙广;常秋;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顺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5/02 | 分类号: | A01M5/02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2 | 代理人: | 李明 |
地址: | 561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多功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诱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
背景技术
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过对昆虫进行观察、收集、饲养和试验,昆虫学研究涵盖了整个生物学规律的范畴,包括进化、生态学、行为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这些研究的总体特征就是研究的生物体是昆虫,在昆虫学研究中就必须要收集各类昆虫。则诱虫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诱虫装置就是一种利用各种引诱物作饵料来诱捕昆虫的装置,针对所诱捕的昆虫,根据实验或者是科研要求,有时是需要将所诱捕的昆虫进行毒杀,因而毒瓶是针对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各种有毒物质所制作的杀虫装置,通常运用于农业昆虫研究、法医昆虫研究等相关昆虫学的研究中。在昆虫学研究中,特别是搞昆虫调查的,诱虫装置与毒瓶是必备的工具,而它们都存在着很多待改进的问题,具体分述如下:
对于诱虫装置,一般的诱虫装置都涉及了未将虫体与诱饵很好的分离,以至于诱饵同虫体混存,导致大部分的虫体被毁或污染,不利于或阻碍后续的研究开展。诱捕后期的虫体与诱饵分离是非常困难的且周期短不利于虫体的保存,也浪费工作人员的时间。
对于毒瓶,通常野外采集时的必备工具,对于野外昆虫调查工作者来说,体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是工具齐全且轻装上阵,而毒瓶的单独存在必将增加工作人员的负载力,阻碍这一过程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装灵活,便于携带,诱虫效果好,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昆虫进行诱捕和保存的诱虫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所述诱虫装置包括有引入装置、防逃装置和集虫装置,所述防逃装置的顶部与引入装置的底部连接,防逃装置的底部与集虫装置的顶部连接;还包括有诱捕装置或毒瓶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诱捕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饵诱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毒瓶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与小漏斗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在所述饵料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瓶盖、小漏斗、回虫杯、集虫杯和饵料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卡接结构,所述瓶盖与小漏斗通过卡接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在所述饵料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卡接结构;通过所述瓶盖、小漏斗、回虫杯、集虫杯和饵料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虫杯中还设有两个密织纱网布,所述密织纱网布分别设在靠近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虫杯顶部的密织纱网布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作为最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小漏斗与瓶盖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后,并倒立状位于所述回虫杯中,小漏斗和瓶盖连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虫杯的高度;所述小漏斗、瓶盖、回虫杯和密织纱网布形成防逃回虫区,在所述防逃回虫区中,所述圆形通孔与小漏斗顶部之间形成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上的昆虫逃跑。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饵料杯中放置有用以诱捕虫子的目标引诱剂或饵料。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圆形瓶盖,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圆形瓶盖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与圆形瓶盖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毒瓶装置为毒虫杯,在所述毒虫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圆形瓶盖、瓶盖、回虫杯、集虫杯和毒虫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毒杀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顺学院,未经安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84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