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3693.0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8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华;宋成芝;张庆;孟鸿涛;孙德华;张晚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B9/48 | 分类号: | E01B9/48;E01B9/68;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陈姗姗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扣件 承轨板 嵌入式轨道 弹性部件 制备 横向刚度 底座 城市轨道交通 一体式结构 底座顶部 顶部设置 方案解决 使用寿命 行车安全 申请 轨道 保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该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包括承轨板、承轨板底座以及弹性部件;所述承轨板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顶部设置有承轨板;所述承轨板、承轨板底座以及弹性部件通过包缚式设计构成一体式结构。本申请还公开了上述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的制备方法。本方案解决了现有减振扣件横向刚度低的难题,提高减振扣件横向刚度、抗上拔和小倾能力,从而保证行车安全,提高了轨道减振扣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带来快捷的交通方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振动噪声的污染问题。对于很多既有线路由于规划建设时间早,近轨生活区尚未成群,对轨道的减振要求不高,很多地段一般都采用了普通扣件。普通扣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钢轨,同时部分缓解由轮轨冲击带来的振动影响,因此对刚度要求不高,一般为40~80kN/mm,其安装高度也相对较低,一般为42~46mm。
随着近轨生活区的形成、列车的长期运营、车速的提高和运营频次的增加,轨交沿线的振动噪声扰民问题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普通扣件的继续使用逐步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是用轨道减振扣件进行升级改造,但目前即使高度最低的压缩型减振扣件的安装高度都要比普通扣件高出50%以上,并且安装接口不完全一致,并不适用我国轨道。如果对既有线路的轨道系统结构进行改造施工却又很难实施,同时由于减振扣件受到减振效果和安全性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性能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公开的轨道减振扣件动静比多在1.4以上,减振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另外轨道减振扣件的弹性部件一般采用橡胶材质,弹性部件在安装时都是简单地垫压式安装,弹性部件与其他部件之间存在较大缝隙,这会加剧弹性部件的老化和使用寿命,同时,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提升,橡胶的耐老化性能还影响了扣件的使用寿命,因此,迫切需求一种能直接替换,性能优越并能长期有效使用的轨道减振扣件。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该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包括承轨板、承轨板底座以及弹性部件;承轨板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顶部设置有承轨板;承轨板、承轨板底座以及弹性部件为一体式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整体性强,减少了各部件缝隙间的振动,有效的减振。
承轨板为矩形的板体结构,承轨板的两对角向承轨板中部方向内凹,形成缺角结构;所述承轨板中部为用于安放铁轨的承轨槽,承轨槽两侧分别设置有锚固结构。
承轨板底座为矩形板体结构;承轨板底座中部设置有矩形通孔;承轨板底座两侧壁各设置有倒钩檐;承轨板底座对角处各设置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位置与承轨板的缺角位置相对应。
弹性部件通过胶黏剂与承轨板和承轨板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承轨板两侧设置有向上弯曲且与所述倒钩檐相对应的凸沿,所述弹性部件表面与所述凸沿外侧壁和所述承轨板底面粘接,所述弹性部件表面还与所述倒钩檐内侧以及承轨板底座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弹性部件在粘接时避开所述安装通孔和矩形通孔。倒钩檐与凸沿形成一个类似卡接的结构,配合弹性部件,增加了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整体的贴合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上述嵌入式轨道减振扣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承轨板;
步骤二,制作承轨板底座;
步骤三,将承轨板放置在承轨板底座上方并留有减振空隙;
步骤四,在减振空隙内,将承轨板底面与承轨板底座顶面涂胶黏剂;
步骤五,将橡胶填充到步骤四所述的空隙内,并将橡胶与承轨板和承轨板底座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硫化成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3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