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频宽带馈电网络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47063.2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8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曲美君;邓力;李书芳;张贯京;葛新科;高伟明;张红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景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3/00 | 分类号: | H01Q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频耦合器 输入端 同轴连接器 双频 宽带馈电网络 馈电网络 隔离端 直通端 耦合端 电阻 信号线连接 地线连接 宽带特性 输出端口 相邻端口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频宽带馈电网络,包括同轴连接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一双频耦合器和第二双频耦合器。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线连接第一双频耦合器的输入端,同轴连接器的地线连接至第二双频耦合器的输入端;第一双频耦合器的直通端连接第一端口的输入端,第一双频耦合器的耦合端连接第二端口的输入端,第一双频耦合器的隔离端连接第一电阻;第二双频耦合器的直通端连接第四端口的输入端,第二双频耦合器的耦合端连接第三端口的输入端,第二双频耦合器的隔离端连接第二电阻。本发明既能实现馈电网络的小型化,又能在四个输出端口的相邻端口间实现90°的移相,既可实现馈电网络的双频特性,也可实现宽带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频宽带馈电网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圆极化天线或阵列天线作为这些系统的前端设备,其性能指标的优劣,对于卫星通信手持终端和射频识别读卡设备的性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为了便于卫星通信终端和射频识别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系统的经济成本和体积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作为其中重要部件的圆极化天线,在保证较高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成本低廉、结构紧凑和体积小巧的特点。在对圆极化天线或阵列天线进行馈电时,需要对馈电网络进行设计。由于现在的通信系统都需要多频化、宽带化、小型化。而现有的馈电网络体积庞大,不利于卫星天线射频前端的集成。而且大多工作在单一频点,不利于在多频或宽带条件下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双频宽带馈电网络,旨在解决现有的馈电网络体积庞大,不利于卫星天线射频前端的集成,而且大多工作在单一频点,不利于在多频或宽带条件下工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频宽带馈电网络,包括同轴连接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一双频耦合器和第二双频耦合器,其中:
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线连接至第一双频耦合器的输入端,同轴连接器的地线连接至第二双频耦合器的输入端;
第一双频耦合器的直通端连接至第一端口的输入端,第一双频耦合器的耦合端连接至第二端口的输入端,第一双频耦合器的隔离端连接至第一电阻;
第二双频耦合器的直通端连接至第四端口的输入端,第二双频耦合器的耦合端连接至第三端口的输入端,第二双频耦合器的隔离端连接至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双频耦合器和第二双频耦合器均由十二节传输线组成,每一节传输线的电长度均为四分之一波长。
优选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的阻抗均为50Ω。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电阻值均为50Ω。
优选的,所述第一双频耦合器和第二双频耦合器均包括四个双枝节阻抗匹配器和一个分支线耦合器,所述分支线耦合器的四个联接端对应连接至四个双枝节阻抗匹配器上。
优选的,所述双枝节阻抗匹配器包括传输线Z1和传输线Z2,所述传输线Z1与传输线Z2串接。
优选的,所述传输线Z1的阻抗为85Ω,所述传输线Z2的阻抗为62Ω。
优选的,所述分支线耦合器包括两节传输线Z3和两节传输线Z4,所述传输线Z3和传输线Z4交替串接成环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传输线Z3的阻抗为24Ω,所述传输线Z4的阻抗为33Ω。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双频宽带馈电网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利用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线与地线对两个双频耦合器进行馈电,在四个输出端口的相邻端口间实现90°的移相。通过对耦合器的合理布设,实现馈电网络的小型化。此外,可以调节双频耦合器的阻抗匹配实现双频特性,如果两个频点挨得比较近,可以实现宽带特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景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景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70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