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46278.2 | 申请日: | 2016-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7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 发明(设计)人: | 惠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F1/365 | 分类号: | G02F1/36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 地址: | 71006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 氮化硅 超连续谱 二氧化硅 光脉冲 脊形 二氧化硅氧化层 超短脉冲光源 交叉相位调制 非线性过程 非线性系数 高峰值功率 中红外波段 自相位调制 表面刻蚀 混合结构 连续光谱 色散平坦 四波混频 透镜耦合 有效面积 中心波长 重复频率 色散波 硅片 光场 频移 通信 | ||
1.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超短脉冲光源发出超短飞秒光脉冲;
步骤二、将步骤一发出的超短飞秒光脉冲经过透镜耦合注入氮化硅波导;
飞秒激光器发出中心波长为1.804微米,半值全宽和峰值功率分别为50飞秒和10千瓦的超短光脉冲,经过半波片和偏振分束器组成的偏振控制系统后,再经透镜耦合注入色散平坦的脊形/沟槽混合反向氮化硅波导,形成从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的超连续光谱;
所述氮化硅波导的结构包括设置于硅片上的二氧化硅氧化层,所述二氧化硅氧化层刻蚀形成含有单二氧化硅脊的沟槽,并于脊形二氧化硅两侧的沟槽填充氮化硅,最后在整个结构表面再覆盖一层氮化硅的反向结构;
所述氮化硅波导为色散平坦的反向氮化硅脊形/沟槽混合波导,其色散值经过优化配置,在±10ps/(nm·km)范围内带宽达610纳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所述超短飞秒光脉冲的重复频率为8-12MHz,中心波长为1.4-2.2微米,半值全宽和峰值功率分别为45-55飞秒和8-12千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短飞秒光脉冲的重复频率为10MHz,中心波长为1.804微米,半值全宽和峰值功率分别为50飞秒和10千瓦的超短飞秒光脉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高度为800-1200纳米,所述二氧化硅脊宽度为50-90纳米,其两侧填充氮化硅宽度分别为820-940纳米和290-410纳米,所述氮化硅的反向结构的厚度为15-25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氮化硅波导的通信带到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高度为1000纳米,二氧化硅脊宽70纳米,其两侧氮化硅宽度各为880纳米和350纳米,顶层氮化硅厚度为20纳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邮电大学,未经西安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627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行终端的回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卫星星上自主规划任务的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