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44270.2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5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斯蒂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A61B18/20;A61L31/14;A61L31/02;A61L3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灼伤 安全 阵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
背景技术
皮肤的老化、皱纹的形成是人类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慢性皮肤老化、皱纹、痤疮疤痕等这些损容性皮肤病也逐渐被人们广泛重视。因此,各种用来治疗这些损容性皮肤病的技术方法也不断问世,尤其是射频微针,将微针进入真皮层后发放射频热能,催生骨胶原及促进弹性纤维重组,对治疗凹陷受损皮肤,如凹凸洞、疤痕、皱纹、妊娠纹及粗大毛孔效果显著。但是,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是不同粗细的实心微针,通常采用49根实心金属微针整列,微针部位插入皮肤真皮层,瞬间发射射频,瞬间温度可达50-60度,造成瞬间胶原蛋白损伤,但是,在微针拔出的过程中,由于微针局部残留热量会造成了表皮不同程度的损伤,容易留下瘢痕甚至出现色素沉淀,这个问题成了美容医生的难题、求美者的噩梦,为此,我们研制了带绝缘空心微针套管的微针整列,电级瞬间发热后,缩回套管内,套管内有绝缘隔热层,使微针残留的热量不会传递到表皮,从而避免了表皮受损而出现色沉等副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由空心金属微针、设于空心金属微针内的部分绝缘的导丝、以及位于空心金属微针和部分绝缘的导丝之间的绝缘隔热结构组成。
其中,所述绝缘隔热结构是套在部分绝缘的导丝外侧的多空绝缘管材或涂覆在空心金属微针内壁的多孔绝缘隔热涂层。
上述的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包括至少2根以上的空心金属微针,其直径小于500微米,所述部分绝缘的导丝的直径小于300微米;
所述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部分绝缘的导丝处于空心金属微针内,不露出发射端;处于发射状态时,部分绝缘的导丝由推进装置推出,发射治疗;停止发射后,部分绝缘的导丝发射端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缩回到空心金属微针内;
发射能量源是射频、微波或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红外和LED中的一种;
所述推动装置可以是市场上相关设备采用的针头推进技术,可以是电动也可以是机械推动,优选射频微针仪器的针头推动装置。
其中,所述空心金属微针的壁面上涂覆有多孔的绝缘隔热材料,所述部分绝缘的导丝两端导电,其余部分涂覆有纳米绝缘涂层。
优选的,所述绝缘隔热材料选自有机、无机、固体、液体绝缘、绝热材料,具体为矿物绝缘油、合成绝缘油(硅油、十二烷基苯、聚异丁烯、异丙基联苯、二芳基乙烷等)、绝缘漆、绝缘胶、绝缘纸、绝缘纤维制品、塑料、橡胶、漆布漆管、绝缘浸渍纤维制品、电工用薄膜、粘带、云母、玻璃、陶瓷、碳纤维材料以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其中,所述部分绝缘的导丝由导电、导热或导光材料组成,其中,所述导光材料选自石英光纤、氟化物玻璃光纤、硫系玻璃光纤、单晶玻璃光纤、多晶光纤、光子晶体光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光纤、聚苯乙烯塑料光纤、聚碳酸酯塑料光纤和耐热塑料光纤。
优选的,所述绝缘隔热材料优选绝缘油、绝缘漆和绝缘胶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用于皮下瞬时电灼、加热刺激胶原增生。
本发明所述的防灼伤安全微针阵列装置,由于空心金属微针和部分绝缘的导丝都是微米级大小的工件,装配过程需要借助具有显微放大功能的紧密装配装置完成。
绝缘隔热材料种类繁多,本发明包括一切公开的适用金属涂覆材料,如隔热高分子材料(heat insulating polymer materials)。虽然多数高分子材料都具有一定绝热性能,但是为了提高其性能,作为绝热材料使用的多数高分子材料是做成多孔性的。较常见的绝热高分子材料包括:(1)高发泡聚丙烯,使用温度小于120℃,多用于一般输热管道的隔热材料;(2)发泡聚苯乙烯,使用温度小于100℃,多用于普通建筑隔热和保温杯,以及冷库隔热;(3)聚氨酯泡沫塑料,分为硬质和软质两种,绝热性能优异,多用于冷库、球罐、输热管道等场合;(4)聚异氰脲泡沫塑搁,耐热性好,可以在150℃下连续使用,耐火焰性能优异,25mm厚的板材可以耐受丙烷火焰达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斯蒂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凯斯蒂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4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尘加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体器官3D模型的手术仿真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