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原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35351.6 | 申请日: | 2016-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2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宋林花;曹佩;阎子峰;刘东;李志恒;王子;兰江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2;C10G25/06;C01B32/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渣油 炼焦 活性炭 原油 吸附 脱硫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原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所述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由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得到: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生物质和渣油进行共焦化反应,得到共炼焦;对共炼焦依次进行亲水性预处理和除灰分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共炼焦;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预处理后的共炼焦焙烧,得到生物基炭材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生物基碳材料与活化剂进行活化反应,得到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本发明以生物质和渣油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得到的活性炭就有高比表面积、高总孔容,将该活性炭应用于原油吸附脱硫中能够得到较好的脱硫效果,且本发明中活性炭的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进一步降低了原油吸附脱硫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脱硫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原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炼厂加工的原油质量越来越差,其中重质原油和高含硫原油越来越多,油品中的硫化物会腐蚀加工设备,并且在炼油过程中引起催化剂中毒。因此,在原油进入炼厂加工设备之前进行预脱硫,对于生产设备的保护和环保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展前景良好。传统的加氢脱硫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其反应条件苛刻、成本高、危险性大,并非最佳选择。
活性炭吸附脱硫是一种新的直接脱硫方法,与加氢脱硫技术相比具有不需要氢气、操作简单、低费用、更环保、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且能用于深度脱硫。但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活性炭为煤基活性炭,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不高,一般为500~1200m2/g,吸附性能较差,大部分为中低品质的活性炭,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石油加工领域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的越来越匮乏,煤的价格逐渐上涨,煤基活性碳的原料受到很大限制,制备成本也逐渐上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原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且制备得到的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活性高、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原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所述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由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得到: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生物质和渣油进行共焦化反应,得到共炼焦;
对所述共炼焦依次进行亲水性预处理和除灰分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共炼焦;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共炼焦焙烧,得到生物基炭材料;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述生物基碳材料与活化剂进行活化反应,得到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为木屑和/或浒苔。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和渣油的质量比为0~0.5:1。
优选的,所述共焦化反应的温度为400~500℃;所述共焦化反应的时间为3~5h。
优选的,所述焙烧的温度为500~510℃;所述焙烧的时间为1~2h。
优选的,所述活化剂为氢氧化物和碳酸氢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活化剂和生物基碳材料的质量比为2~5:1。
优选的,所述活化反应的温度为800~805℃;所述活化反应的时间为1~2h。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为过渡金属负载型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
优选的,所述金属负载型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由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得到:
将生物质-渣油共炼焦活性炭在过渡金属盐溶液中浸渍后干燥,得到浸渍后的活性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53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