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1228887.5 | 申请日: | 2016-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 发明(设计)人: | 曹丽云;胡海玲;黄剑锋;许占位;李嘉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齐书田 |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生物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充电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相较干电池的高电压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日用储能元件,而且锂离子电池还具有无记忆效应的优良特性。但是便携化、高容量化的储能要求已经使现有商用锂离子电池日显窘态,急需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传统商业负极材料使用理论比容量仅372mAh g-1的石墨材料,虽然循环性能好却比容量低、而且高倍率下性能差,大电流充放电时容易发生危险,极大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储能中的应用。
相较稀散贵金属元素锂而言,钠是来源十分广泛、储量十分可观的金属元素,作为锂离子电池最有希望的替代品——钠离子电池在未来能源存储中举足轻重。但是钠离子的半径远远比锂离子大,扩散性能差,嵌入势垒高,合金倾向小,常用的石墨负极钠离子电池理论容量不足30mAh g-1,极大限制了钠离子电池走向实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制备的氮杂多级孔碳负极材料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好、长周期循环性能好,既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又适用于钠离子电池,材料兼容性好,用途广泛;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小蓟取其叶,洗涤干净后烘干得到小蓟干叶;
2)将小蓟干叶放入尿素溶液中,其中,每50-500ml尿素溶液中加入1-10g小蓟干叶,密封搅拌后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待自然降至室温,经抽滤洗涤后,进行冷冻干燥处理,获得水热预处理碳材料;
3)将水热预处理碳材料与掺氮物质研磨混合均匀后,真空条件下进行碳化处理,其中水热预处理碳材料与掺氮物质的质量比为1:1-1:5,待反应结束后,通入保护气体冷却至室温,获得中间产物;
4)将中间产物在酸中搅拌后经抽滤洗涤至中性,最后冷冻干燥得到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
进一步地,步骤1)中烘干温度为40-60℃,时间为6-24h。
进一步地,步骤2)中尿素溶液的浓度为1-10mol/L。
进一步地,步骤2)中搅拌时间为1-8h。
进一步地,步骤2)中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20-200℃,时间为2-24h。
进一步地,步骤2)和步骤4)中冷冻干燥时间均为12h。
进一步地,步骤3)中掺氮物质是尿素、三聚氰胺、聚吡咯、聚苯胺或聚噻吩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步骤3)中碳化处理是以2-10℃/min的升温速率进行升温,升温至600-1000℃后煅烧2-12h。
进一步地,步骤4)中的酸是浓度为1-3mol/L的盐酸、硫酸或硝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方法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小蓟草制备的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氮掺杂碳材料是氮原子部分取代石墨结构中的碳原子而得到的新材料。由于氮、磷原子是三价原子而碳是四价原子,所以引入了氮原子产生了结构破缺和可还原不饱和位点,这为离子的迁移扩散提供了更多可能的通道以及更多的储锂/储钠位点,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增强其应用。
进一步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本发明制备的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好、长周期循环性能好,既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又适用于钠离子电池,材料兼容性好,用途广泛;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氮掺杂生物炭碳材料SEM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获得氮掺杂生物炭碳材料制备的负极在100mAg-1电流度下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获得氮掺杂生物炭碳材料制备的负极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1中获得氮掺杂生物炭碳材料制备的负极在100mAg-1电流度下的钠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获得氮掺杂生物炭碳材料制备的负极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氮掺杂生物炭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小蓟取其叶,洗涤干净后在40-60℃的温度下烘干6-24h得到小蓟干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88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