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5745.3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9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桥;唐家博;王宇然;程茹洁;陆建;蒋厚明;胡牧;胡昊伟;吴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1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118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trace 文件 代码 功耗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包括:功耗数据的测量与同步时延的计算,计算实际功耗数据并去噪,代码的功耗的计算。所述功耗数据的测量与同步时延的计算,利用系统空闲时间的周期性功耗跳变进行提取;计算实际功耗数据并去噪采用“基于DBSCAN的数据去噪”方法进行筛选;基于trace文件代码的功耗的计算利用trace文件与去噪后的实际功耗曲线相结合进行计算。本发明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不需要人为地介入监督,能够自己识别出噪声点,并把误差尽可能的降低,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再另外对手机本身的电路进行改造,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手机系统本身功耗带来地影响,灵活方便,使用快捷,对测试手机地损伤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通过对测量的功耗数据与trace文件结合计算代码的功耗,属于手机功耗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电子技术的高速推进,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呈现出快速发展。在适用范围上更加普遍、在功能上发展日趋完善,以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终端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追捧,无线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性。
智能手机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通信平台设备。智能手机提供着比传统手机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其中这些智能手机设备,包含一系列的通信接口、强大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和光强传感器、GPS定位器等传感器。丰富的手机硬件和操作功能同时也导致了智能手机电量经常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消耗。
智能手机的功耗随着其软件生态和硬件性能的发展在不断地提升,对于手机开发者而言,代码的具体功耗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并且对手机开发者而言,不断优化代码使得功耗减小、提高手机的整体续航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对手机本身的电路进行改造,只需利用一般的功耗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就可以消除系统本身的功耗带来的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trace文件的代码功耗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功耗测试设备测量代码运行时间若干倍的功耗数据,并将该功耗曲线按时间一分为二,前半段数据为代码功耗测试数据,后半段为空闲阶段功耗测试数据。利用系统空闲阶段的周期性跳变,将代码功耗的数据与空闲阶段的功耗数据进行同步,从而得到两者的同步时延;
步骤2,对步骤1得到的同步时延,与系统空闲阶段的功耗的周期性跳变一样具有周期性,利用同步时延的周期性,改变同步时延的周期数目,得到一系列的由代码功耗数据减去空闲阶段的功耗数据得到的实际功耗数据,并对这一系列的实际功耗曲线利用DBSCAN算法进行去噪,然后取均值,得到最终的实际功耗数据;
步骤3,结合步骤2得到的实际功耗曲线,与trace文件进行比对,找到特定代码的运行起止时间,对实际功耗曲线进行梯形积分,得到总的代码执行消耗的功耗,最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代码执行期间的功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1的具体测量过程为:在测量代码的功耗数据,应在代码执行完成后继续测量,并保证测量时间足够长使得系统进入空闲状态并出现周期性的功耗跳变,并使得整个测量时间达到代码执行时间的10倍。可选地,可以根据代码地具体执行时间调整具体的测量时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步骤1中所述同步时延的计算具体过程为:将最终的测量功耗按时间分成两等份,其中第一份为代码功耗数据,第二部分为空闲功耗数据,并将空闲功耗数据延时不同的时间,并分别计算延时后的空闲功耗数据与代码功耗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该相关数据具有周期性,取最小的正延时作为最终的最小同步时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57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