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节省出线端布线空间的新型双层波绕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2304.8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7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平;何铎;艾音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 |
代理公司: | 南昌赣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1 | 代理人: | 邱明海 |
地址: | 336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省 出线 布线 空间 新型 双层 绕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节省出线端布线空间的新型双层波绕组方法;以转子4极24槽、整距、一路接法为例,连接方法为:从U1作为引线开始连接时,首先连1‑8的长距,再连3个整距,再连2‑7的短距,最后连3个整距,完成U相N极下属于同一相线圈的连接,U相S极下线圈的连接方法相同,最后按槽内电流方向,将这两大组线圈串联,构成一相绕组。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改变双层波绕组连接方式,使得出线端均布有等于转子槽数个出线头,缓解了出线端端部布线空间紧张问题,相邻出线头间的间距最大,并头焊接的操作空间最大,最大程度上方便了并头焊接操作;每相的头尾接线都在一端,出线可连成Y形接法和△接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绕组,尤其涉及一种可节省出线端布线空间的新型双层波绕组方法。
背景技术
双层波绕组连接在电机绕组中广泛采用,尤其是转子绕组。双层波绕组有两种传统的连接方式:一端出线和两端出线,如图1-4所示,以4极24槽、整距、一路,转子双层波绕组为例,分析两种传统连接方式的特点。根据图1-图4的展示,传统的转子波绕组,两端出线和一端出线的特点对比如下:
传统双层波绕组连接方式一端出线的双层波绕组,优点是:①、能感应最大电势;②、适用于所有极数电机。缺点是:①、出线端布线空间紧张,从图1和图2可看出,出线端均布有(转子槽数+6)个出线头,端部并头焊接空间紧张。
传统双层波绕组连接方式两端出线的双层波绕组,优点是:①、同对极间连接省去一根跨接线,节约用料,缓解了出线端布线空间紧张问题,从图3和图4可看出,出线端均布有等于转子槽数个出线头。缺点是:①、每相在磁场中少一根导体,感应电势相应减小;②、因会出现两倍转差频率的噪音及换层线不沿圆周对称分布,影响机械平衡的原因,不宜用在6的倍数极电机上;③、出线不能采用△接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通过改变双层波绕组连接方式,提供一种可节省出线端布线空间的新型双层波绕组方法;①、能感应最大电势,②、适用于所有极数电机,③、能缓解出线端端部布线空间紧张问题,④、出线可连成Y形接法和△接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节省出线端布线空间的新型双层波绕组方法;以转子4极24槽、整距、一路接法为例,其特征在于连接方法为:首先连接U相N极下线圈,连1-8的长距,再连3个整距,再连2-7的短距,最后连3个整距;完成U相N极下属于同一相线圈的连接,U相S极下线圈的连接方法相同, 连7-14的长距,再连3个整距,再连8-13的短距,最后连3个整距;最后按槽内电流方向,将这两大组线圈串联,即N极尾19下和S极尾1下串联,构成一相绕组。
本发明U相N极下线圈连接时,连1-8的长距,再连3个整距,再连2-7的短距,最后连3个整距具体为:从U1头—1上—(1上+长距7=8下)—(8下+整距6=14上)—(14上+整距6=20下)—(20下+整距6=24+2,即2上)—(2上+短距5=7下)—(7下+整距6=13上)—(13上+整距6=19下)—19下—U相N极尾。
本发明U相S极下线圈连接时,连7-14的长距,再连3个整距,再连8-13的短距,最后连3个整距具体为:从U2头—7上—(7上+长距7=14下)—(14下+整距6=20上)—(20上+整距6=24+2,即2下)—(2下+整距6=8上)—(8上+短距5=13下)—(13下+整距6=19上)—(19上+整距6=24+1,即1下)—1下—U相S极尾。
本发明波绕组连接时,每波浪式的绕行一周,首先扩长一槽,连完一圈后,退后一槽再进行连接;相邻的这两个非整距线圈,与磁极中心线的距离都一样,都是等效地缩减一个槽,导体所在处的磁密相等,感应的电势相等,实际跨距都是短距,其基波短距系数相等且小于1。
有三种跨距:①、后节距中,2上连7下,8上连13下,跨距1-6;②、后节距中,1上连8下,7上连14下,跨距1-8;③、其余全整距,跨距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23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相36槽4极电机
- 下一篇:绕组分套式多相电机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