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面检测肉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19420.4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5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庄;鲁毅翔;施晓光;许杨彪;刘向红;郭雯雯;张科明;赖青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 |
代理公司: | 45123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南概<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30001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面 检测 肉制品 亚硝胺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面检测肉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粉碎好的肉制品,加入乙腈、正己烷及无水硫酸镁,涡旋,超声提取,离心,倾出上清液,保留乙腈层弃去正己烷层,再用乙腈重复提取肉制品1‑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旋蒸至近干,再用乙腈定容;然后用C18/PSA粉末净化定容溶液,收集的上清液即为待测液样品;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待测样品,配制标准溶液及绘制曲线,结果计算即可完成。本方法具有耗时少、干扰性小、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设备成本较低、准确度及精确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具体是一种全面检测肉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酒类、肉及鱼类腌制品、豆制品等食品中含有N-亚硝胺类化合物,该化合物为剧毒有机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新鲜的食品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含量很低,但在运输、加工、储存等过程中很容易因缺氧、积热、微生物、霉变等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N-亚硝胺化合物;食品的来源不同、微生物种类不同、存放的时间不同,产生的N-亚硝胺化合物种类也会不同。
近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N-亚硝胺检测方法,即GB/T5009.26-2003《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但该测定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该方法只针对有限的4种亚硝胺化合物,而在食品中最为常见的N-亚硝胺有9种之多,因此现有的国家标准不能有效满足食品安全监测的需要。(2)该标准中样品的提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该方法作为传统的前处理技术,能较好的完成目标成分的分离,但通常要多次萃取、长时间蒸馏才能保证回收率,并且需要进一步的转移、浓缩,操作较为繁琐。(3)该测定方法采用的是热能分析仪法和高分辨质谱法,对仪器的特异性要求高,且价格较为昂贵,不便于该方法的推广及应用。随着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建立一种高效快捷、覆盖全面、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N-亚硝胺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亚硝胺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耗时少、抗干扰性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准确度高可同时检测肉类制品中9种N-亚硝胺含量的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面检测肉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提取:称取M g粉碎好的肉制品,加入乙腈、正己烷及无水硫酸镁,涡旋1-3min,超声提取10-30min,离心5-10min,倾出上清液,保留乙腈层弃去正己烷层,再用乙腈重复提取肉制品1-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旋蒸至近干,再用乙腈定容至V mL;
(2)净化:量取定容后的溶液至装有C18/PSA粉末的具塞离心管中,涡旋1-3min,离心3-5min,收集的上清液即为待测液样品;
(3)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取待测液样品进样,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检测,扫描N-亚硝胺的特征离子,得到待测样品的离子流色谱图,以N-亚硝胺的特征离子的保留时间和响应丰度比作为定性分析依据,以N-亚硝胺的特征离子响应强度作为定量分析依据;
(4)配制标准溶液:配制浓度为1.0 ng/mL~1000 ng/mL的N-亚硝胺系列标准溶液,取标准溶液进样到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根据检测结果绘制标准曲线,以外标曲线法计算样品中的N-亚硝胺的浓度C ;
(5)结果计算:按以下公式计算肉制品中N-亚硝胺的含量X,X的单位为µg/kg;
。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肉制品包括畜肉、禽肉、鱼肉的腌制品或熏制品。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乙腈与正己烷的体积比0.5-2:1。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肉制品与无水硫酸镁的质量比为2-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94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