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壳长牡蛎新品系的制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17707.3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77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于瑞海;李琪;孔令锋;张景晓;王许波;张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孙洪叶 |
地址: | 266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壳长 牡蛎 品系 制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壳长牡蛎新品系的制种方法,首先初步筛选出两贝壳都是黑色,外套膜是黑色,出肉率高,壳型规则的类群作为核心群体;采用截头选择法优选出贝壳黑色,出肉率高,外套膜黑色的长牡蛎个体作为优选群体,并作为繁殖群体,按照常规贝类育苗方法进行子代培育,获得黑壳新品系F1;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对黑壳性状进行进一步纯化,形成二代选育家系F2;最后通过若干代连续纯化,获得了性状稳定的新品系。本发明能够获得长牡蛎壳黑新品系,且遗传性状稳定,得到新品系牡蛎的外套膜黑色素和出肉率均大幅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蛎育种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黑壳长牡蛎新品种培育的制种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中牛奶”之美誉。牡蛎地理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经济贝类。牡蛎作为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5 年我国牡蛎产量达 435万吨,占全国贝类产量的 33%,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25%,居世界首位,为保障我国动物蛋白质供给和国家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长牡蛎自从人工育苗以来,缺乏系统有效的育种工作,育苗所用亲本都是来源从未经过遗传改良的野生型群体。特别是大部分育苗场繁殖亲体的遗传背景和质量都未加选择,采用雄性亲本极少,往往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种质退化。近几年突出表现在育苗成功率降低,养殖牡蛎经常大批量死亡,并呈现养殖个体小型化、形态不规则、出肉率低等经济性状衰退现象,严重影响牡蛎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虽位居世界首位,但牡蛎养殖业的产值和效益却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国际牡蛎市场巨大,价格高,但我国由于缺乏优质牡蛎品种,牡蛎出口量小,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很小,仅占全世界牡蛎出口量和出口金额的 3.33%和 0.98%,这与世界第一牡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牡蛎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生鲜食用牡蛎—“生蚝”是流行于欧美、日韩的牡蛎美食,价格十分昂贵,每只牡蛎单价在 1 美元、1 欧元或1 澳元,是国内养殖牡蛎价格的 10-20 倍。目前“生蚝”已经在国内高档宾馆和酒楼成为时尚健康美食,所需要的“生蚝”大都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澳洲进口,价格比原产地的价格还要高,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而且阻碍了我国养殖和销售高品质、高档次的生鲜食用牡蛎。养殖单位和广大消费者迫切需要产量高、品质好的牡蛎新品种开发出来,来满足市场和广大养殖单位的需求。
黑色外套膜的黑壳牡蛎在国际牡蛎市场上属于高端牡蛎,牡蛎中贵族,牡蛎的外套膜越是发黑,说明这类牡蛎所含的雄性激素越丰富,补肾效果越明显,因此深受用户青睐,因此,价格昂贵。开发黑壳牡蛎新品种,可以在提高牡蛎食用保健功能的同时,兼顾美观,从而增加牡蛎的附加值,产业需求迫切,同时解决我国牡蛎无高端牡蛎品种的问题。
专利CN 104365515 B,一种软体部高黑色素含量长牡蛎的选育方法,探讨了牡蛎壳色与外套膜颜色的相关性,主要选取依据是外壳的黑色表面积和壳色明度,最后经过实验证明了外壳中黑色素和软体部黑色素含量呈正相关,以此说明了,再进行高黑色素选育时,仅通过外壳黑色素比表面积选取,即能选取到软体部高黑色素的牡蛎。但是,该专利并没有进行进一步实质上的育种,所以对于选取出的牡蛎再进行繁育,是否能够得到遗传性质稳定的高黑色素牡蛎子代,尚不可知,即该专利仅是提供了一种牡蛎外壳和软体部黑色素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的结论,牡蛎容易受生长环境、季节、饵料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外部表征,所以,仅从一个批次选出10个个体,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并非是一定要遵循的规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77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