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票据的双触发模式的条码扫描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4690.6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1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余展然;宋晓燕;黄奕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码解码 条码识读 模组 条码扫描设备 触发模式 解码尝试 触发源 条码 票据 芯片 解码 中断 解码效率 瞄准系统 设备识别 协调模块 条形码 解码库 印刷 | ||
一种识别票据的双触发模式的条码扫描设备,包含第一触发源和第二触发源,各自产生相应的中断。中央处理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中断,启动相应的条码识读模组,不同的条码识读模组具有不同的照明和瞄准系统相适应不同类型的条码和不同印刷材质的条码,方便用户和设备识别条形码。当某一条码识读模组工作时,条码解码协调模块接入条码解码芯片的相应接口,只需要从条码解码芯片的部分解码库中进行解码尝试,减少解码尝试次数,缩短解码时间,提高解码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操作模式的条码扫描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识别票据的双触发模式的条码扫描设备。
背景技术
条形码包含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由于其易纠错、可携带信息容量大、制作成本便宜的优势,在工业流程控制、仓储物流及邮政管理等自动识别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在这些过程管理中,通过快速成功识别条码,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码通常用于商品的盘点和追溯,一维码由于数据承载量有限,通常作为价格数据的载体和产品型号的载体。二维码其拥有信息承载量更大的优势,可以作为生产、运输过程中流程的记录载体。这二种码元通常同时存在于商品的包装中。
现有技术中的条码扫描设备都是采用单触发模式,例如单板机,单按键触发。面对目前应用的条码种类逐渐增多,各种条码组合逐步涌现的情形,当物品或票据表面存在可同时扫描识别的一维和/或二维条码时,特别是在某些防伪领域,将二维码作为肉眼不可见的隐形防盗信息载体。究竟需要识别哪一种条码反馈给用户,单触发模式的应用就略显不足。单触发模式,条码识读设备无法向人工智能一样,马上识别出这是一维条形码还是隐形的二维条形码,它只能通过存储的所有的条形码的解码算法,逐一进行解码尝试,直至解码成功为止。这就会造成解码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解码耗时。当某一条形码与其他类型的条形码特征相似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错误的解码信息。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单触发模式下条码解码设备耗时较长,容易产生错误的解码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识别票据的双触发模式的条码扫描设备,包含以下模块:
第一触发源,产生第一中断,中央处理单元接收第一中断,命令第一条码识读模组执行条码识读解码任务;
第二触发源,产生第二中断,中央处理单元接收第二中断,命令第二条码识读模组执行条码识读解码任务;
中央处理单元,接收第一触发源或第二触发源发送的中断,并根据中断通知开启对应的条码识读模组;
第一条码识读模组,包含:位于模组壳体中心正前方的球面镜头,镜头后设置的滤光片,滤光片后直立设置的红外CMOS图像传感器,第一照明系统,第一瞄准系统;
第二条码识读模组,包含:位于模组壳体中心正前方的条状镜头,镜头后方设置的条状CCD图像传感器,第二照明系统,第二瞄准系统;
条码解码协调模块,当第一条码识读模组执行条码识读解码任务时,接入条码解码芯片第一解码库的接口;当第二条码识读模组执行条码识读解码任务时,接入条码解码芯片第二解码库的接口;
条码解码芯片,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具有第一解码库和第二解码库,第一解码库和第二解码库具有相应的接口与对应的条码识读模组导通。
第一照明系统采用分布式照明,第一瞄准系统在所瞄准的条码表面形成红色十字型可见激光光斑。
第二照明系统采用集中式矩形照明,第二瞄准系统在所瞄准的条码表面形成绿色的条形光斑。
所述条码识读模组还包含识读反馈提醒模式,当第一条码识读模组或第二条码识读模组条码识读解码成功后,产生区别于第一瞄准系统和第二瞄准系统的可见光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4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