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3116.9 | 申请日: | 2016-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1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万向鹏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4 | 分类号: | G01R31/04;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高新区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采样线 电池组 线束检测装置 检测 电池线 检测线 万用表 放大器 影响工作效率 电池板检测 红色发光管 运算放大器 滞回比较器 绿色发光 上连接器 线束检测 与或非门 比较器 或非门 与运算 目测 插针 导通 线束 压接 图纸 出线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现有的检测线束的方法有三步,一是目测,看线束上连接器的插针压接是否牢靠;二是用万用表,利用万表的导通原理根据图纸检测线束是否正确;三是连接电池板检测,这三步虽然也能检测出线束加工的正确性,但是检测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本发明的组成包括:电池组(1),所述的电池组与电池线(2)相接,所述的电池线与运算放大器(3)连接,所述的运算放大器与滞回比较器(4)连接,所述的比较器分别与或非门(5)、红色发光管(6)连接,所述的或非门与绿色发光管(7)连接。本发明用于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销售量增加,线束的加工量也不断地增加,不仅要求加工制造线束逐渐实现机械化,而且也应该有检测线束的设备,能够准确、快速地把合格的线束产品检测出来。现有的检测线束的方法有三步,一是目测,看线束上连接器的插针压接是否牢靠;二是用万用表,利用万表的导通原理根据图纸检测线束是否正确;三是连接电池板检测,这三步虽然也能检测出线束加工的正确性,但是检测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其组成包括: 电池组,所述的电池组与电池线相接,所述的电池线与运算放大器连接,所述的运算放大器与滞回比较器连接,所述的比较器分别与或非门、红色发光管连接,所述的或非门与绿色发光管连接。
所述的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所述运算放大器大于等于2个;每组所述的比较器和或非门大于等于2个;红色和绿色发光管也大于2个。
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检测方法,取串联电池组相邻两电池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对两电池电压进行相减,相减后的结果送入滞回比较器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达到要求就把信号送入或非门,去驱动绿色发光二极管变亮,如果比较结果未达到要求就用此信号驱动红色发光二极管变亮,因此,绿色发光二极管变亮则测量的线合格,红色发光二极管变亮则测量线不合格。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快速检测线束是否合格,比现有的检测线束方法节省2/3的时间,提高3倍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可用于现场检测线束的准确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材料成本低廉。
2.纯电动汽车或是其他用电池作电源的设备为了达到相应的功率要求把多节电池串联起来使用,为了区别电池的性能及使用的安全性,我们要实时的监测电池的电压变化,监测电池电压的变化就需要在串联电池组单体电池正负端连接采样线,通过采样线把电池的电压送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及显示单元。如果电池采样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虚接或是错接,将直接影响电池电压的正确采集,影响电池管理系统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检测线束的错焊虚焊等难点,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提高检测质量,防止人为判断上的失误。
3.本发明体积小,耗电少,操作方便,简单易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图中,1为电池组,2为电池线,3为运算放大器,4为滞回比较器,5为或非门,6为红色发光管,7为绿色发光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动力电池采样线线束检测装置,其组成包括: 电池组1,所述的电池组与电池线2相接,所述的电池线与运算放大器3连接,所述的运算放大器与滞回比较器4连接,所述的比较器分别与或非门5、红色发光管6连接,所述的或非门与绿色发光管7连接。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万向鹏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万向鹏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31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