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截面钢芯铝绞线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5253.4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2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郭翔宇;星守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8 | 分类号: | H01B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16 | 代理人: | 张小晓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截面 钢芯铝绞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芯铝绞线,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需求的急剧增长,架空输电线路如何经济有效地运行一直是设计者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发电能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只有建设由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才能适应东西2000~3000km,南北800~2000km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作为承载电流的钢芯铝绞线的输电能力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一是增大有效传输截面、二是提高导电能力。为满足线路需求,可以设计多种结构的大截面钢芯铝绞线,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使用环境的广泛应用。
在以往的导线类产品中,一般是根据均分的原则分配相应层数产品的节径比,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却使得大截面的导线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差。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稳定性好的大截面钢芯铝绞线。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大截面钢芯铝绞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截面钢芯铝绞线,依次由第一钢芯及绞制在所述第一钢芯外的第二钢芯层、第三钢芯层、第一铝线层、第二铝线层、第三铝线层和第四铝线层组成;所述第二钢芯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25;所述第二钢芯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22;所述第一铝线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5.5;所述第二铝线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4.5;所述第三铝线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3;所述第四铝线层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2。
较佳的,所述第二钢芯层由6根单线组成;所述第三钢芯层由12根单线组成;所述第一铝线层由12根单线组成;所述第二铝线层由18根单线组成;所述第三铝线层由24根单线组成;所述第四铝线层由30根单线组成。
较佳的,所述第二钢芯层的节圆半径为2.61mm;所述第三钢芯层的节圆半径为5.22mm;所述第一铝线层的节圆半径为8.7mm;所述第二铝线层的节圆半径为13.05mm;所述第三铝线层的节圆半径为17.4mm;所述第四铝线层的节圆半径为21.7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线缆综合捻矩小,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大截面钢芯铝绞线,依次由第一钢芯1及绞制在第一钢芯1外的第二钢芯层2、第三钢芯层3、第一铝线层4、第二铝线层5、第三铝线层6和第四铝线层7组成。
其中,第二钢芯层2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25,第二钢芯层3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22,第一铝线层4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5.5,第二铝线层5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4.5,第三铝线层6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3,第四铝线层7的每根单线的节径比为12。
其中,第二钢芯层2由6根单线组成,第三钢芯层3由12根单线组成,第一铝线层4由12根单线组成,第二铝线层5由18根单线组成,第三铝线层6由24根单线组成,第四铝线层7由30根单线组成。
其中,第二钢芯层2的节圆半径R1为2.61mm,第三钢芯层3的节圆半径R2为5.22mm,第一铝线层4的节圆半径R3为8.7mm,第二铝线层5的节圆半径R4为13.05mm,第三铝线层6的节圆半径R5为17.4mm,第四铝线层7的节圆半径R6为21.75mm。
当导线承受一定的张力T时,张力会沿着各单线的轴心传递给单线一个轴向力Pi,此时各层单线会产生一个与绞制方向相反的切向分力Fi,
式中,Ti为每层的切向分力,等于该层股线所承受的沿导线轴向的放线张力Pi;
α为绞合角度。
本实施例中,每层的绞合角度不同,且节径比和绞合角度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具体的,每层导线的绞合角度如表1所示。
表1每层导线的绞合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52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