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碳氮共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3540.1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2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田;马飞;孙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8/32 | 分类号: | C23C8/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岳秀梅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奥氏体 不锈钢 低温 气体 碳氮共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碳氮共渗方法,包括将奥氏体不锈钢工件进行表面钝化膜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放入碳氮共渗炉中,抽真空通入碳氮共渗气体,进行碳氮共渗处理,所述的渗碳处理为两段式升降温过程,实现了在高温下活性碳/氮原子在工件表面的高浓度富集以及低温下碳/氮原子向工件内部的顺利扩散,使工件内部到表面形成均匀的碳氮原子浓度分布梯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碳氮共渗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Ni 8%~25%、 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高韧性和塑性,可加工性以及抗腐蚀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汽车、机械、海运及海洋构件等领域;但奥氏体不锈钢缺点是由于含碳量极低,导致表面强度和硬度较低,抗磨损性能、抗疲劳性能低,且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严重影响奥氏体不锈钢的使用范围,或是大幅度降低零工件的使用寿命。低温碳氮共渗是常见的对金属表面进行强化处理的方法,即在较低温度以下,使工件表面在主要渗入氮的同时也渗入碳。碳渗入后形成的微细碳化物能促进氮的扩散,加快高氮化合物的形成。这些高氮化合物反过来又能提高碳的溶解度。碳氮原子相互促进便加快了渗入速度。此外,碳在氮化物中还能降低脆性。碳氮共渗层比渗碳层有更高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弯曲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目前应用较广的碳氮共渗方法是气体法和盐浴法。但目前的碳氮共渗工艺中,由于不锈钢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铬,如果碳的浓度较高且加热温度过高,有时会导致活钢表面形成粗大的块状活网状碳化物,导致表面过脆,韧性急剧下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碳氮共渗方法。采取两段式升降温,提高了碳原子从工件内部到表面的分布均匀性,提高了性能。
本发明完整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气体碳氮共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奥氏体不锈钢工件进行共渗前去除表面钝化膜处理;
2)将奥氏体不锈钢放入碳氮共渗炉中,抽真空到10-3Pa;
3)通入碳氮共渗气体,加热碳氮共渗炉开始碳氮共渗处理,所述的碳氮共渗处理为两段式升降温过程,包括:
3.1由管路将体积组成为CO:H2:NH3=3:1:12的碳氮共渗气体,送入碳氮共渗炉中,加热到500℃-550℃,保温5-8小时,
3.2随后由管路将体积组成为CO:H2:NH3=2:1:8的碳氮共渗气体,送入碳氮共渗炉中,降温到390℃-400℃,保温1-2小时,
3.3然后由管路将体积组成为CO:H2:NH3=3:1:12的碳氮共渗气体,送入碳氮共渗炉中,升温到480℃-500℃,保温1小时,
3.4由管路将体积组成为CO:H2:NH3=2:1:8的碳氮共渗气体,送入碳氮共渗炉中,降温到390℃-400℃,保温1.5小时后对碳氮共渗炉抽真空并充N2保护,缓冷到150℃下。
4)对奥氏体不锈钢工件进行去除表面钝化膜处理。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两段式的升降温碳氮共渗处理,并交替使用不同浓度的碳氮共渗气体,实现了在高温下活性碳原子在工件表面的高浓度富集以及低温下碳原子向工件内部的顺利扩散,避免形成粗大碳化物,碳化物尺寸变小同时促进了氮原子的溶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35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型互动演示平台
- 下一篇:啤酒自动化生产线的打盖实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