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1108.9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6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赵笃良;郭建章;刘理想;龚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
主分类号: | H03K17/14 | 分类号: | H03K17/14;H03K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2 | 代理人: | 韩炜 |
地址: | 550018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启动 固体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继电器,特别是一种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由于固体继电器具有许多电磁继电器不具备的优势,在军用及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固体继电器存在一定的接通电阻和功耗,在开关电源或容性负载的应用方面,效果不太理想。开关电源(容性负载)在启动瞬间,冲击电流可达稳态电流的十倍以上,很容易造成控制部件的损坏或供电单元的误保护。为了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软启动电路,具体方案有:
1、双继电器串联电阻模式(电路图见附图2)
工作原理:
初始导通时,SSR1接通,SSR2关断,V+通过SSR1的输出开关、串联电阻Rs为负载等效电容C充电,电容C充满电后,SSR2接通,Rs被短路,V+通过SSR1、SSR2的输出开关为RL供电,RL正常工作。
该电路的优点:减小了电路的冲击电流。
该电路的缺点:
(1)使用了两个固体继电器,接通电阻和功耗成倍增加;
(2)需要的Rs的功率较大,体积较大;
(3)需增加延时电路或通过程序控制;
(4)电路复杂。
2、继电器加软启动电路模式(电路图见附图3)
工作原理:
给SSR1加输入电压后,SSR1接通,由于此时C1两端电压为零,即场效应管栅源电压为零,MOS场效应管关断,V+通过SSR1的输出开关、R1为电容C1充电,电容C1两端电压到达MOS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后,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由截止逐渐过渡到完全导通,电路中的电流由零逐渐增加到最大,之后RL正常工作。
该电路的优点:减小了电路的冲击电流。
该电路的缺点:
(1)接通电阻和功耗类似于两个固体继电器;
(2)RL悬浮供电,不能接地;
(3)MOS场效应管存在关断延时;
(4)电路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本发明具有能减小接通容性负载时的电流冲击,减小控制回路的串联电阻及功耗,简化控制电路的特点。
技术方案:一种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是在输入、隔离、驱动电路与输出场效应管的栅极之间连接有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电阻与二极管串联。
前述的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所述电阻的阻值在10kΩ-100kΩ。
前述的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所述继电器接通阻性负载时,其接通时间在1ms~20ms之间,负载两端电压上升时间在1ms~20ms之间,所述继电器输出端电压下降时间在1ms~20ms之间。
前述的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体包括有输入、隔离、驱动电路和输出场效应管,输入、隔离、驱动电路和输出场效应管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电阻和二极管,电阻和二极管串联后,其两端并联在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三极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并联第二电阻后,其集电极连接输入、隔离、驱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栅源电容后,其集电极连接在所述输出场效应管的源极。
有益效果:
1、使用本发明的继电器后,在继电器开始导通时,负载两端电压缓慢上升,负载电流缓慢增加,避免继电器导通瞬间产生的大电流浪涌冲击,尤其适合开关电源及容性负载控制,同时,减小控制回路的串联电阻及功耗,简化了控制电路。
2、与双继电器串联电阻模式和继电器加软启动电路模式相比,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功耗能降低50%以上。
3、与继电器加软启动电路模式的关断延时相比,本发明的继电器的输出场效应管不存在关断延时,大大降低了使用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电路图;
附图2为双继电器串联电阻模式的工作电路图;
附图3为继电器加软启动电路模式的工作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1-输入、隔离、驱动电路,V2-输出场效应管,CGS -栅源电容,V1-三极管,D -二极管,R1-电阻,R2-第二电阻。
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直流软启动固体继电器,如附图1所示,是在输入、隔离、驱动电路1(输入、隔离、驱动电路1是现有固体继电器上常用的一种电路,以能够实现输入、隔离、驱动为准)与输出场效应管V2的栅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1和二极管D,所述电阻R1与二极管D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未经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1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