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排水式燃料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0815.6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2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张恒;陈见;易伟;刘士华;邓炎;叶梦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4119 | 分类号: | H01M8/04119;H01M8/0258;H01M8/0429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排水 燃料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排水式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氢氧型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和氧气通过电池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其包括端板、流场板、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几部分。氢气作为燃料,在膜电极中发生化学反应,具体反应如下:
阳极:H2-2e=2H+,
阴极:1/2O2+2H++2e=H2O
总反应:H2+1/2O2=H2O
氢氧型燃料电池的反应物是水,并且主要存在于阴极,因此阴极最有可能产生水淹现象,在大电流密度下工作时水淹现象更严重,水淹现象严重影响了燃料电池的性。根据加拿大国家研究院JiujunZhang提出的目前缓解水淹的两种主要策略:一、基于整体系统设计,常常伴有巨大的寄生功率损失;二、基于MEA的设计,主要包括更改扩散层、阴极催化层、膜的材料和结构性能来控制水淹(如带有PTFE的GDL疏水处理,MEA中增加微孔层MPL)。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流场板流道结构如蛇形流道。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池中水淹的程度,但成本较高,加工复杂,在电池工作状态改变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不再适用,所以寻求更高效的阴极排水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排水性能优越的主动排水式燃料电池。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主动排水式燃料电池,包括阳极结构、阴极结构、位于阳极结构和阴极结构之间的质子交换膜,以及排水装置;所述阳极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阳极流道板、阳极扩散层和阳极催化层,阳极催化层与质子交换膜相连;阳极流道板上开设有阳极进气口、阳极出气口,以及与阳极进气口连通的阳极流道,阳极流道与阳极扩散层连通;所述阴极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阴极催化层、阴极扩散层和阴极流道板,所述阴极催化层与质子交换膜相连;所述阴极流道板包括多孔碳芯层和石墨基底层,多孔碳芯层的上部与阴极扩散层相连,多孔碳芯层的下部与石墨基底层相连,多孔碳芯层的一端伸出,与排水装置相连;石墨基底层开设有阴极进气口和阴极出气口,在多孔碳芯层上开设有与阴极进气口连通的阴极气体流道,阴极气体流道与阴极扩散层连通。
按上述方案,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一端开设有入口槽,所述多孔碳芯层的伸出端插入壳体内,与入口槽相连;壳体的中部设有主泵腔,主泵腔安设有上盖板,上盖板上开设有与主泵腔相适配的通孔,通孔上覆盖有振动薄膜组件;所述主泵腔通过单向入口阀片与入口槽连通,单向入口阀片可向主泵腔内翻转打开;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出口泵腔,以及与出口泵腔连通的出口槽,出口泵腔通过单向出口阀片与主泵腔连通,单向出口阀片可向出口泵腔内翻转打开。
按上述方案,所述入口槽为梯形槽腔,入口槽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的尺寸大于出口端的尺寸;入口端与多孔碳芯层的伸出端相连,出口端与主泵腔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出口泵腔上部开口,出口泵腔的上部覆盖有用于密封的小隔膜。
按上述方案,所述振动薄膜组件包括隔膜和压电振子,隔膜完全覆盖主泵腔的上部;所述压电振子粘结在隔膜的上部,压电振子单侧固定;压电振子的动力部分与外接电源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压电振子包括金属基片和压电陶瓷片,压电陶瓷片的一侧通过金属基片连接固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多孔碳芯层上开有多个平行的阴极气体流道,相邻两个阴极气体流道之间通过肋板间隔,阴极气体流道的入口与阴极进气口连通,阴极气体流道的出口与阴极扩散层连通。
按上述方案,在质子交换膜的边沿设有密封垫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阴极流场板采用多孔碳芯层和石墨基底层,将燃料电池内反应产生液态水主动引出,可有效防止水淹;且与现有的在燃料电池内部安设排水机构相比,本发明所述燃料电池结构更加合理,方便拆卸与安装,不影响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内部无排水机构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无影响;且燃料电池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保证安全;增加的排水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0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