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8232.X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青海;吴云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能(厦门)传感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福建自***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裂带 地震预测 微量氢气 观测井 讯号处理主机 氢气 讯号线 共振 探头 探测 地下土层 计算机连接 产物氢气 检测对象 输出 发振体 观测点 预测 地下水 保证 地震 计算机 检测 观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组成包括:氢气探测探头、讯号线、讯号处理主机、观测井、输出计算机、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设置在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内内具有地下水,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设置在观测井顶部,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通过讯号线与讯号处理主机连接,所述的讯号处理主机通过讯号线与输出计算机连接。该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解决检测对象为发振体直接产物氢气,保证预测准确无误,使用最高质量的微量氢气检测仪器,保证可以观察到地震从孕育至发震的全过程,使预测得到不断的肯定,至发震为止,使用断裂带上至少三个观测点可以达到联合国地震预测三要素的要求以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地震预测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震已经发生,利用网络比地震波比传播更快的性能,从震中向周边地区发出逃生的预警,逃生时间有数秒,最多不超过一分钟,称为地震预警系统,不属于地震预测范畴。第二种先兆探测,利用一些地球物理性能变化,可以对地震爆发提供预测信息,但没有发震时间,地点和烈度准确数据可供判断。
这些些先兆探测准确性差,至今为止不能作为预测判断,其主要原因是:
1、所观测的先兆性能异常与实际地震爆发的关联过于间接,如地电、次声波、地下水、重力升,地面移动GDP定位,都是可能地震体传递给周边媒介,间接产生的异常,很难作为地震发振,爆发的依据,包括动物异常,地震上方云彩异样,上空红外观察异常等。
2、所有先兆异常多是定性,没有数值依据,难以准确判断。
3、所有前兆异常对于地震爆发点没有可定位的数据。
4、先兆异常物性与地震爆发没有地球物理的理论依据
5、对地震的高能物理性能有客观认识,但检测手段,过于复杂,须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讯息,导致不能达到实际可用(赵玉琳、钱林照法)。
以钱复业等著名地震专家创立的“潮汐力协振共振波(HRT)波,以及由曾雄飞研究员继续加进地震结构爆破动力学理论基础,和新型地震前兆仪的配合,发现地震共振包波包含有地震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位置的三要素。他们使用中国地震局分布于中国大地的4台PS100地电仪,和孙威先生研发的4台地震先兆仪、和“共振包波谱识别“技术软件,可以在大地上测得到共振波之6.8天后预测地震的发生。也就是近一周时间预测符合联合国地震三要素的地震。”
该预测方法在地震预测领域,无疑是一种大的贡献,他们肯定地震形成是在潮汐力的助推下,地振体发生共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地电阻的共振波可以预测地震,揭示地震爆发的条件是获得潮汐力能量不断补充而形成共振是地震发震的必要条件,并可以通过仪器和软件预测出来。
但该系统存在很大缺陷,(1)对发震地点没有确切认定,没有灾害性地震基本发生于断裂带的地球物理机理,而是满世界无目标去预测地震,(2)预测地震的物理性能,使用地电阻,与地震体的关联是间接性,是因地球的机械密度变化引起的,(3)地电阻本身是一个随季节变化,与地表湿度关系密切的物性,不是恒定量,其异常不可作为地震预测的准确依据,(4)使用仪器过于复杂,需用4台地震前兆仪,来观测布于全中国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地电阻仪PS100,以获取共振波包,(5)需使用复杂的“共振色波谱识别技术”,从全球地表每天出现的大量共振波获取想检测的地震讯息,综上所述,该法的使用性存在很大的困难,至今不为业内行政和各方地震预测界所接受,无法做为地震预测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能(厦门)传感器有限公司,未经智能(厦门)传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82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