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图数据自动检测方法和装置、及混合导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9673.3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4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冯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34 | 分类号: | G01C21/34;G01C2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晋德允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3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图 数据 自动检测 方法 装置 混合 导航系统 | ||
1.一种地图数据自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自动检测方法包括:
调用当前典型场景下车道变化点对应的预先建立的理论位置模型,所述理论位置模型用于计算所述典型场景下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典型场景包括:高速主线分流点场景、高主线合流点场景、高速主线收费站场景、高速匝道收费站场景、一般道路路口场景中至少一种场景;
获取所述典型场景下的道路设计规范参数的真值;
获取所述典型场景下地图数据中的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所述道路设计规范参数的真值以及所述理论位置模型,计算所述典型场景下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理论位置模型包括道路设计规范参数以及道路设计规范参数的系数;所述分歧点包括高速主线分流点、高速主线合流点、高速主线收费站、高速匝道收费站以及一般道路路口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典型场景下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高速主线分流点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高速主线合流点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高速主线收费站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高速匝道收费站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以及一般道路路口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高速主线分流点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LC=K1*L1+K2*L2+K3*L3;其中,LC为分流点到车道变化点的距离,L1为变速段长度,L2为渐变段长度,L3为辅助段长度,K1、K2、K3均为分流点速度系数;
所述高速主线合流点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LC=K1*L1+K2*L2+K3*L3;其中,LC为合流点到车道变化点的距离,L1为变速段长度,L2为渐变段长度,L3为辅助段长度,K1、K2、K3均为合流点速度系数;
所述高速主线收费站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LC=L0+S*7;其中,S=W1-W2,W1=N11*W11+N12*W12+(N11+N12-0.5)*W13+W14,W2=N2*W21+0.5*W22+W23+W24,LC为高速主线收费站点到车道变化点的距离,L0为广场钢筋路面长度,S为广场过渡宽度,W1为单侧收费站广场中心线宽,W2为单侧路面宽度,W11为一般收费站宽度,W12为ETC收费站宽度,W13为收费岛宽度,W14为路肩宽度,N11为单侧一般收费站个数,N12为单侧ETC收费站个数,W21为车道宽度,W22为中央隔离带宽度,W23为硬路肩宽度,W24为路缘石宽度,N2为单侧车道个数;
所述高速匝道收费站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LC=L0+S*5,其中LC为高速匝道收费站点到车道变化点的距离,L0为广场钢筋路面长度,S为广场过渡宽度;
所述一般道路路口处车道变化点的理论位置模型包括:LC=L0+V2*W/15,其中,LC为车道变化点到一般道路路口的距离,L0为一般道路路口实线隔离带长度,V为设计速度,W为变化宽度;
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典型场景下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地图数据中的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检测地图数据中的分歧点与车道变化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967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