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6504.4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0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艳军;赵光宇;张超灿;丁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075 | 分类号: | C08J3/075;C08J3/12;C08B37/08;C09B67/00;C08L5/0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聚糖凝胶 制备 包载 甘油磷酸钠 五水合物 小分子 染料 调节混合溶液 制备工艺技术 醋酸溶液 缓慢滴加 混合溶液 壳聚糖溶 壳聚糖液 染料泄漏 水浴加热 冰水浴 胶囊状 接收液 壳聚糖 凝胶化 凝胶珠 滴入 聚糖 氢键 熟化 种壳 配制 泄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囊状且可包载小分子染料的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属于壳聚糖凝胶珠制备工艺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为:将壳聚糖溶于醋酸溶液中,并在冰水浴中缓慢滴加β‑甘油磷酸钠五水合物溶液。并调节混合溶液pH值至中性。将配制好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五水合物混合溶液(CS/β‑GP溶液)滴入SDS接收液中,熟化后形成包裹CS/β‑GP溶液的壳聚糖液滴。水浴加热后,内部由于氢键的作用发生凝胶化,最终得到壳聚糖凝胶珠。本发明制备的壳聚糖凝胶珠对分子量在300‑800之间的小分子染料有优良的包载性,染料泄漏量少,包载稳定性好,12h后依然无明显泄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壳聚糖凝胶珠制备工艺领域,特别是一种胶囊状且可包载小分子染料的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壳聚糖(chitosan,CS)为白色或灰白色、略有珍珠光泽、半透明片状固体,又称脱乙酰甲壳质、可溶性甲壳素、聚氨基葡萄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分子式为(C6HllO4N)n,其单体多为2-氨基-D-葡萄糖。壳聚糖溶解性能优于甲壳素,可溶于稀的有机酸及部分无机酸,如乳酸、盐酸和乙酸等,但不溶于稀硫酸、稀硝酸、稀磷酸、草酸,不溶于水和碱溶液,低粘度的壳聚糖甚至可以溶于水。
N-脱乙酰度和粘度(可反映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壳聚糖的两项主要性质指标。一般来说,脱乙酰度(deacetylation degree,DD)在50%以上的甲壳素被称为壳聚糖,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离子化强度就越高,越易溶于水。根据粘度的不同,可以把壳聚糖分为三种。通常把粘度在1000cps以上的1%壳聚糖乙酸溶液称为高粘度壳聚糖,粘度在100~1000cps的称为中粘度壳聚糖,粘在100cps以下的称为低粘度壳聚糖。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壳聚糖的粘度越大,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系统最早见于2000年,一经提出,即受到高度关注。首先是该系统使用的是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其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另外,单纯的壳聚糖只在酸性环境下保持溶液状态,当pH值升高到6.9-7.1时,壳聚糖溶液开始出现沉淀,但在弱碱甘油磷酸钠参与下,该系统可在中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溶液状态,这为该系统加载蛋白质类的药物甚至活的细胞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是该系统具有温敏特性,在室温以下呈溶液状态,温度升高到体温时可固化形成凝胶,从而可以缓释加载药物的效果。但是若用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系统直接加载蛋白质类的药物甚至活的细胞依然存在几点问题:
1.凝胶的形态不确定。
2.由于凝胶的未封闭性,包载在凝胶内部的药物染料等小分子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脱离凝胶。
3.单独的凝胶包载药物机械强度很差,包载结构容易受到破坏。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本发明开发了一种具有封闭性且形态一定的胶囊状凝胶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囊状且可包载小分子染料的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通过微胶囊包覆微凝胶的结构设计,来提高染料的包载稳定性,降低泄漏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具体是:首先将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的混合溶液通过移液枪,滴加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基于壳聚糖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凝聚作用,形成芯材还有壳聚糖和β-甘油磷酸钠的壳聚糖胶囊;然后,通过加热,使胶囊内部的壳聚糖和β-甘油磷酸钠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凝胶,最终得到壳聚糖凝胶珠。
所述的壳聚糖凝胶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五水合物混合溶液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65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