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构造多天线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67113.6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4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兵朝;孙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信威永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编码 多天线预编码 预编码矩阵 码本 离散傅里叶变换矩阵 对角线矩阵 对角线元素 码本构造 线性组合 信道特性 反馈量 过采样 列向量 向量 逼近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构造多天线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所述W1为块对角线矩阵的形式,对角线元素为由过采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矩阵中的部分列向量组成;所述W2用于对所述W1中包含的向量进行线性组合;根据所述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获取总的预编码矩阵W,所述总的预编码矩阵W为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的乘积。本发明通过适当增加短期码本的反馈量,利用新的短期码本构造方式,使得最终构造的预编码能够最大程度的逼近真实地信道特性,有效增强了现有码本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造多天线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单用户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Release 13版本中引入了16端口的全维MIMO(FD-MIMO,又称为大规模),并在Release 14版本中进一步增加到32端口。在未来的5G通信系统中也将会进一步增加。
更多的天线端口可以支持更高阶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但同时也增加了信道估计和信道信息反馈的复杂度。尤其是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al,FDD)系统中,UE需要通过反馈信道告知基站下行信道的相关信息,为了对下行信道状态信息进行量化,3GPP引入了预编码的概念。即在基站和终端维护同一套透明码本,终端利用该套码本对下行信道进行量化,并将相关的预编码信息反馈给基站,便于基站进行下行信道预编码构造。因此信道量化精度对系统性能有这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量化精度越高,反馈信息也会越大,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灵活的预编码构造方式,在保持反馈量增加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提高信道量化精度。
为了降低反馈量,3GPP在Release 10版本中引入了双码本的结构,即码本形式为W=W1*W2。其中W1称为长期码本,对信道的长期统计特性进行量化,W2称为短期码本,对信道的短期特性进行量化。一般认为信道的长期统计特性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取较长的反馈周期,短期信道特性则可以取较短的反馈周期,相比于直接对W整体特性进行反馈,该方案大大降低了所需的反馈开销。
目前的长期码本反馈中,一次最多反馈4个可选波束,对于低秩传输(Rank<7)短期码本则仅仅从4个可选波束中选择部分波束,并在不同极化方向之间的波束相位调整。该方法实际上仅仅利用了信道在某几个方向上的特性,这显然与真实的信道特性是有差距的。目前披露的增强方案包括直接对反馈的前部4个波束进行线性合并,但是受限于反馈量,也仅仅考虑了不同波束之间的相位特性。另一种方案则要求先反馈并构造一组正交码本,短期码本则对这些正交码本同时进行辐值和相位的调整,利用合并的码本信息最大限度逼近信道的特性,理论上该方案是最优的,但由于每个波束都可以独立进行幅度和相位的调整,相应的反馈量也是最大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构造多天线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如何最终构造的预编码能够最大程度的逼近真实地信道特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构造多天线预编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所述W1为块对角线矩阵的形式,对角线元素为由过采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矩阵中的部分列向量组成;所述W2用于对所述W1中包含的向量进行线性组合;
根据所述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获取总的预编码矩阵W,所述总的预编码矩阵W为长期预编码W1和短期预编码W2的乘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信威永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信威永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71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