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模态光谱血液识别的进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166921.0 | 申请日: | 2016-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4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孙美秀;李迎新;秦川;王振南;李宏霄;向志光;赵晓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359;G01N21/357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模态 光谱 血液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光谱血液识别的进样装置,该进样装置由遮光罩,载样底座与挡片三部分构成(如图1)。该装置配合多模态光谱血液样品非接触式快速识别装备使用,用于血液种属的非接触式快速识别。利用该装置可以同时检测血液的透射光谱与反射光谱,并且具有良好的避光性,能有效降低外界光对血液种属识别的干扰。设计简单巧妙,实用性强,检测快速准确,对海关血液种属检测具有极高的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模态光谱血液识别的进样装置,配合多模态光谱血液样品非接触式快速识别装备使用,进行人或动物的血液快速识别,为海关检测提供便利。
背景技术
在我国海关法律中,对于血液样品的进出口都有严格规定,以控制血液样品的进出口。由于传统的血液检测方法需要通过化学试剂对血液进行分析检测,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与时间成本,而且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血样进行取样,一定程度的破坏了血液样品的保存环境。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非接触的方式更加快速、便捷的对血液进行识别的方法。
根据物质的光谱来鉴别物质及确定它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方法叫光谱分析,其优点是灵敏,迅速。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光谱分析方法主要可归为两类:即透射光谱和反射光谱。反射光谱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红外光谱仪采集光入射血液后产生的漫反射光,利用分光装置或者光谱仪测量而得的光谱。而透射光谱则是检测透过待测样本的光强,分析被吸收的光谱成分,从而对血液成分进行定性研究。
可见,同时对血液的透射光谱与反射光谱进行检测分析,将有效提高血液识别的能力,因此,研发一种能同时检测投射光谱与反射光谱的载样装置对血液成分识别具有重要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模态光谱血液识别的进样装置。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新的血液多模态(多维漫透漫反)光谱特性的进样装置和检测仪器,可用于非接触式快速识别人及常见常用动物不同状态血液样品。该技术包含被测物质多种光学特性的影响,既能测量到血液中细胞形态上的区别也能测量到血液成分的区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多模态光谱血液识别的进样装置,包括载样底座、遮光罩与挡板。
优选的,所述载样底座顶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用于放置和固定盛有待检测的动物或人的血液的抗凝管,抗凝管可以保证血液在检测过程中不凝固;所述载样底座侧壁上设置有进光口,所述进光口用于导入光源发出的入射光线;载样底座上与所述进光口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透射出光口,当入射光线从进光口进入时,可以用光谱仪从所述透射出光口检测透过血液的光谱强度;载样底座上与所述进光口同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射出光口,当入射光线从进光口进入时,可以用光谱仪从所述反射出光口检测血液反射的光谱强度。
优选的,所述遮光罩为活动遮光罩,所述遮光罩能够封闭所述内腔开口。
优选的,所述内腔包括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者同轴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上部,且第一腔体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口径,同时,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小于第二腔体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遮光罩的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口径且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口径,使得所述遮光罩扣合插入到第一腔体中。
优选的,所述遮光罩包括有相互连通的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两者内径相等且同轴无缝连通,所述第三腔体的外径小于第四腔体的外径,所述第三腔体的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口径且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口径,所述第四腔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口径,同时,所述第三腔体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透射出光口的面积大于光谱仪入射端的大小,以使得所述透射出光口处留有一定的冗余,可供出射光线上下调节,以采集不同位置处的透射光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9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