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埋圆形隧道预留变形缓冲层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6039.6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9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勋;陈丽俊;刘钦;黄沛;罗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韩翎 |
地址: | 710064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隧道 预留 变形 缓冲 荷载 传递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埋圆形隧道预留变形缓冲层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由此得到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为其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其适用于深埋软岩隧道设置预留变形缓冲层时二次衬砌受力大小的估算。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由隧道初期支护‑预留变形缓冲层‑二次衬砌组成的多层圆筒模型;步骤2):确定初期支护内表面处的径向位移表达式;步骤3):确定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径向压缩量;步骤4):确定二次衬砌外表面处的径向位移表达式;步骤5):利用几何相容条件,确定预留变形缓冲层传给二次衬砌的围岩荷载比例即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埋圆形隧道预留变形缓冲层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二、背景技术:
深埋软岩隧道开挖后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仅靠初期支护的强度和刚度往往难以使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此时难免需要由二次衬砌来承受部分围岩荷载,以共同抵抗隧道围岩变形。那么,在隧道围岩未稳定的情况下,若提前施做二次衬砌,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混凝土强度保障措施,例如推迟二次衬砌拆模时间、在二次衬砌背后设置预留变形缓冲层等,以确保二次衬砌在强度形成之前不会受力破坏。其中预留变形缓冲层若设计与选择适当,可起到定量调节初期支护(或围岩+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围岩荷载分担比例的作用,不仅能够减小混凝土强度形成过程中的二次衬砌受力,而且能够减小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的二次衬砌受力,从而有利于隧道的长期稳定。但是,仅凭上述对预留变形缓冲层作用效果的定性认识,还无法确定合理的预留变形缓冲层厚度及相关材料力学参数。为确保预留变形缓冲层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须首先了解预留变形缓冲层传给二次衬砌的围岩荷载比例即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遗憾的是,目前尚缺乏一种预留变形缓冲层荷载传递的具体分析方法,导致其应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深埋圆形隧道预留变形缓冲层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由此得到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为其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其适用于深埋软岩隧道设置预留变形缓冲层时二次衬砌受力大小的估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深埋圆形隧道预留变形缓冲层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由隧道初期支护-预留变形缓冲层-二次衬砌组成的多层圆筒模型;
步骤2):确定初期支护内表面处的径向位移表达式;
步骤3):确定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径向压缩量;
步骤4):确定二次衬砌外表面处的径向位移表达式;
步骤5):利用几何相容条件,确定预留变形缓冲层传给二次衬砌的围岩荷载比例即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
所述的步骤1)中多层圆筒模型应满足以下条件:
A:隧道断面为圆形,且处于各向等压的静水压力状态,故属于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
B:隧道初期支护、预留变形缓冲层和二次衬砌材料均不计自重,且均为满足胡克定律的线弹性材料;
C:隧道初期支护视为均质材料,其弹性模量采用混合模量,即根据抗压刚度等效的原则,将钢架的弹性模型折算到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型中。
所述步骤5)几何相容条件为:在初期支护外部的围岩压力作用下,初期支护内表面与二次衬砌外表面的径向位移之差等于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弹性压缩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利用本发明方法可得到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具体荷载传递情况,即预留变形缓冲层传给二次衬砌的围岩荷载比例,进而可对预留变形缓冲层的作用效果做出定量评价,为预留变形缓冲层的厚度及相关材料力学参数选择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四、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0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