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赤潮藻裂解细菌YWL1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154696.9 申请日: 2016-12-14
公开(公告)号: CN106635898B 公开(公告)日: 2019-08-27
发明(设计)人: 孙智同;李登峰;吴寒华;严小军;周成旭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N63/00;A01P13/00;C02F3/34;C12R1/01
代理公司: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代理人: 何仲
地址: 315211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中肋骨条藻 保藏 圆海链藻 赤潮藻 细菌 裂解 中国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中心 浓度减少 叶绿素a 海杆菌 降解 控藻 藻液 应用 杀死 海水 生长 分类 安全 管理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株赤潮藻裂解细菌YWL1及其应用,特点是该细菌为YWL1株,分类命名为海杆菌,于2015年5月2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857,用于抑制中肋骨条藻、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并杀死这些赤潮藻,优点是可安全、高效、快速、特异性的降解海水中中肋骨条藻、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使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浓度减少率分别达76.14%,使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液的OD680减少65.38%和57.25%,控藻效果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微生物领域,尤其是涉及一株具有溶藻活性的赤潮藻裂解细菌YWL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中,由于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藻类过量繁殖形成赤潮和水华,从而影响和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引起食藻动物的大量死亡。传统的治理方法如机械除藻,高频电磁脉冲以及利用除草剂等方法,常受到成本和环境安全性问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相比之下,生物控藻技术成本低、安全性好,其中溶藻细菌因其较高的除藻性能,成为防治赤潮和水华的一个新方向。

所谓溶藻细菌(algae-lysing bacteria),是一类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溶解藻细胞的细菌的统称。1924年,Ceitler报道一种黏细菌Polyangium parasitium寄生在刚毛藻(Cladophora)上,使其死亡。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溶藻细菌有:黏细菌、噬胞菌属、弧菌、腐生螺旋体属、假单胞菌、鞘氨醇单胞菌属、交替单胞菌、交替假单胞菌等。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一般分为两种:①直接溶藻,即直接进攻宿主,它需要细菌与溶藻细胞直接接触,甚至侵入藻细胞内;②间接溶藻,即间接进攻宿主,主要包括细菌同藻竞争有限营养或细菌分泌胞外物质溶藻。

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溶藻细菌对赤潮和水华的控制、维持藻类生物量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浮游植物的溶解作用也可能是调节水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赤潮和水华的突然消亡可能与溶藻细菌的感染有关。溶藻细菌作为赤潮和水华防治的生物,能够作为一种高效溶藻微生物控制甚至杀死藻细胞,恢复生态平衡,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溶藻菌对藻的抑制和溶藻作用具有宿主特异性,针对我国海域特有赤潮藻株分离溶藻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在全球近岸海域分布极广的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是我国赤潮的优势种,在黄、东、南海均有该种赤潮记录。中肋骨条藻SCXMBO2株和SKSPXS0711株分别是中国东海宁波海域和厦门海域赤潮优势藻。迄今,尚无有关此两株藻的溶藻菌的分离及应用的报道。产毒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广泛存在于海洋中的产毒藻,亦是我国沿海重要的赤潮原因藻。获得能够同时裂解赤潮原因藻中肋骨条藻、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菌,对于赤潮的生物防治非常重要。迄今,尚无能够同时裂解这三种赤潮原因藻的细菌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株可安全、高效、快速、特异抑制海水中中肋骨条藻(SCXMBO2和SKSPXS0711)、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赤潮藻裂解细菌YWL1及其应用,该裂解细菌使中肋骨条藻SCXMBO2藻叶绿素a浓度减少率达76.14%、使产毒圆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液的OD680减少65.38%和57.2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株赤潮藻裂解细菌,该细菌为YWL1株,分类命名为海杆菌(Marinobacter sp.),于2015 年5 月25 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857。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46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