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油分质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3005.3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9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华;崔世华;李震宇;赖育挺;王增辉;吉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53/02 | 分类号: | C10G53/02;C10G33/00;B01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油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原油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原油分质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待处理原油分类成含硫易脱水原油、含硫不易脱水原油和不含硫原油,接着将所述含硫易脱水原油依次进行密闭脱水、脱硫和电脱水,将所述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依次进行密闭脱水、脱硫、大罐脱水和电脱水,将所述不含硫原油进行脱水;所述含硫易脱水原油中含硫率为0.005重量%以上且经20‑30min密闭脱水之后的含水率为20重量%以下,所述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中含硫率为0.005重量%以上且经20‑30min密闭脱水之后的含水率高于20重量%,所述不含硫原油的含硫率低于0.005重量%。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降低脱水难度,能耗较小,且能够实现优质油的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油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原油分质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原油是一种集悬浮油、乳化油、采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盐等多种物质于一体的多相体系,根据地质地层情况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自采油井的原油在进入联合站处理之前,多以含溶解伴生气的油水混合物形式为主。
目前油田地面工程中的联合站在处理站外来液时,主要采用集中混合处理的方式,即把来自不同区块、不同地层的原油,经过混合后通过联合站内脱水、脱硫等流程进行处理,达到处理指标后外输。由于硫化氢的毒性较高,易发生危险。所以硫化氢的含量是出厂控制指标之一。但是随着原油性质的日益变差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这种混合后再加工处理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第一,不同含硫率的原油在联合站内混合后,只能采用统一的脱硫流程。含硫原油和不含硫原油的售价不同,不含硫原油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按照现有流程,即使是不含硫原油在混合后也必须经过脱硫流程,增加了脱硫负荷,降低了原油处理的经济性。
第二,不同原油的性质不同,在密闭脱水过程中使用的破乳剂和相应的操作条件也应当不同。混合后的原油只能按照最苛刻的条件进行分水操作,所选择的破乳剂类型有可能不是适合混合原油的,既降低了联合站内原油分水的处理能力,又增加了操作费用。
第三,根据水与原油形成乳化液的程度不同,原油脱水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含水率高的原油,其中的水大多以游离水的形态存在,而游离水从原油中分离出来远远比乳化水容易。原油的混合使得脱除游离水能耗增加。
现有的原油处理方法能耗较大,脱水难度较大,并且难以实现优质油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原油处理方法存在的能耗较大,脱水难度较大,并且难以实现优质油的经济价值的缺陷,提供一种原油分质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提高了油水分离的效果和操作的可靠性,并且明显降低了能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油分质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待处理原油分类成含硫易脱水原油、含硫不易脱水原油和不含硫原油,接着将所述含硫易脱水原油依次进行密闭脱水、脱硫和电脱水,将所述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依次进行密闭脱水、脱硫、大罐脱水和电脱水,将所述不含硫原油进行脱水;所述含硫易脱水原油中含硫率为0.005重量%以上且经20-30min密闭脱水之后的含水率为20重量%以下,所述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中含硫率为0.005重量%以上且经20-30min密闭脱水之后的含水率高于20重量%,所述不含硫原油的含硫率低于0.005重量%。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处理前预先对原油按性质进行分类,将现有技术先混合再处理的Y形流程,改变为平行处理流程,即将待处理原油分类成含硫易脱水原油、含硫不易脱水原油和不含硫原油,将三者分别进行处理,优选情况下,将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中,密闭脱水后相差10重量%以上的含硫不易脱水原油分别进行处理;将不含硫不易脱水原油中,密闭脱水后相差10重量%以上的不含硫不易脱水原油分别进行处理;若流程中得到性质相似的中间物流,则可以混合后一起处理,若流程中没有得到性质相似的中间物流,则分别处理、分别储存和分别外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如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3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