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捞沉船高强度气囊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46236.1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明明 |
主分类号: | B63C3/00 | 分类号: | B63C3/00;B63C7/06;B32B25/10;B32B27/02;B32B27/32;B32B27/34;B32B27/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14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骨架增强层 气囊 内骨架增强层 高强度气囊 磨损警告层 耐磨层 气密层 气囊体 沉船 打捞 沉船打捞 充气气压 大型船舶 重物搬运 沉箱 磨损率 气门嘴 气密性 气囊腔 水工程 内压 同轴 气压 爆破 下水 体内 封闭 灵活 应用 安全 投资 | ||
本发明涉及打捞沉船高强度气囊,由气囊体及气门嘴构成,气囊体内构成封闭的气囊腔。其中气囊体自外而内由同轴且紧密结合的耐磨层、磨损警告层、外骨架增强层、气密层及内骨架增强层构成,磨损警告层位于耐磨层与外骨架增强层之间,气密层位于外骨架增强层与内骨架增强层之间。本气囊的气密性在室温24小时存放后,气压不低于充气气压95%;气囊磨损率小于1×10‑7mm3/Nm;爆破内压高于1.3MPa,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型船舶的上T水工程,以及沉船打捞助浮、重物搬运、沉箱下水等工程,且具有节省投资、工期短、安全灵活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上下水、打捞救助以及重物搬运等领域,尤其是一种打捞沉船高强度气囊。
背景技术
气囊下水船舶技术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气囊承载能力差,安全性低,难以应用到较大吨位的船舶上下水。目前船用气囊无论是采用搭接式还是缠绕式制造工艺,都存在气密性不好、耐磨损性能差、承重能力低等缺点。气密性不好的气囊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实际承载能力低于理论数值,很容易造成事故。此外,现有气囊的抗撕裂抗磨损性能差,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撕裂、破损等现象。由于气囊一般是重复使用,而且现有气囊的磨损程度完全靠用户或厂家凭经验来判定,容易出现失误,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安全警示功能及良好气密性且耐磨损、承重强度高的打捞沉船气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打捞沉船船用高强度气囊,由气囊体及气门嘴构成,气囊体内构成封闭的气囊腔,其中气囊体自外而内由同轴且紧密结合的耐磨层、磨损警告层、外骨架增强层、气密层及内骨架增强层构成,磨损警告层位于耐磨层与外骨架增强层之间,气密层位于外骨架增强层与内骨架增强层之间。
而且,所述耐磨层为内含网状结构的抗撕裂纤维,包括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或PU涂层的涤纶或聚酰胺。
而且,所述磨损警告层的颜色由外到内呈由黄到红的变化。
而且,所述气密层为卤化丁基橡胶或卤化丁基橡胶与天然橡胶以及丁基橡胶的混炼胶料,由2—3层压延胶片构成并在与外骨架增强层之间贴合至少一层粘合层,厚度2—3毫米。
而且,所述外骨架增强层与内骨架增强层均由多层帘子线组合而成,其中每相邻两层的帘子线成40-45度夹角,外骨架增强层与内骨架增强层的帘子线的编织方向相反。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l,本气囊爆破内压达到1.3-2.8MPa,爆破安全系数是现有技术生产的气囊的三倍,其耐磨层能够有效防止刺穿、撕裂和磨损,模拟实验中与现有普通气囊相对比,能够减少气囊破损率80%。
2、本气囊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抗压能力,实现本气囊用于100米水深24小时助浮,可保证气囊承载力与理论值的一致性,对于气囊工程的计算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3、本气囊设置了警示层,可以直观明了地查验气囊的磨损程度。当气囊磨损处呈现黄色时,气囊在未修补前最多可以使用一次,当磨损处呈现红色时气囊必须马上修补。磨损警示层有效得保护了气囊的骨架增强层以及气密层,用户及时修补耐磨层后,气囊的性能几乎不产生变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气囊的安全性又能够延长气囊的使用寿命。
4、本气囊的气密性在室温24小时存放后,气压不低于充气气压95%;气囊磨损率小于l×10-7mm3/Nm;爆破内压高于1.3MPa,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型船舶的上下水工程,以及沉船打捞助浮、重物搬运、沉箱下水等工程,且具有节省投资、工期短、安全灵活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明明,未经刘明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62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