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猪苓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9157.8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8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周进;李敏;郭鼎;杨海燕;肖永忠;夏琴;任敏;王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1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猪苓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猪苓属多孔菌科猪苓(地花)属珍贵药材,被誉为“药材乌金”。猪苓由生长于地下的菌核和地上的子实体组成。子实体又称“猪苓花”或“千层蘑菇”,一般在7~9月份由2~3a以上菌核从靠近地表土层发出,幼嫩时可食用。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防老驻颜等功效。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猪苓为原料的成品药不断开发,特别是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作用被发现后,对猪苓多糖的提取用量逐年增加,导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需矛盾尖锐,被我国列为“三级保护的野生中药材”。因此,人工栽培猪苓显得极其必要。
但是,目前人工栽培猪苓的有效成分含量低,产量也较低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猪苓栽培方法。
(1)建造猪苓菌窖;
(2)在猪苓菌窖窖底撒腐殖质;
(3)放置菌材;
(4)放置菌枝;
(5)放置蜜环菌;
(6)放置苓种,覆土,培养,即可;
其中,培养时,在每年的4、5、6、7、8、9、10月喷洒浓度为0.2%~0.5%的硝酸铵溶液、硝酸钾溶液或者磷酸氢二钾溶液,每月喷一次,每平方米喷0.3~0.6L;
培养时,控制土壤湿度为62~78%。
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步骤(1)中,猪苓菌窖的窖深为25~30cm,窖长为70cm,窖宽50cm~60cm。
步骤(2)中,在猪苓菌窖窖底撒一层3~5cm厚的腐殖质。
步骤(3)中,所述菌材沿菌窖宽度的方向放置,以10~12cm间距平行摆放。优选地,所述菌材沿长度方向每隔3~5cm砍鱼鳞口。
步骤(4)中,所述菌枝将放在菌材之间,菌枝两端的刀口对嵌入菌材的鱼鳞口中。
步骤(5)中,所述蜜环菌的用量为1.5瓶/窖。
步骤(6)中,所述苓种的播种量为0.35kg/窖。
步骤(6)中,所述苓种的小头朝上排放在菌材的鱼鳞口和两端的断面附近。
步骤(6)中,所述苓种是产地为陕西略阳县的猪屎苓。
本发明通过增加第二营养,进一步通过控制第二营养类型以及其他参数,大幅度提高了猪苓产量,同时提高了栽培得到的猪苓的有效成分含量,应用前景非常良好。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猪苓栽培方法
一、栽培方法
1材料
猪苓苓种:产地为陕西略阳县的猪屎苓,来自于陕西略阳县汉王药业。
蜜环菌,型号为京-234,来源于陕西略阳县汉王药业。
菌材、菌枝,来自桦树、栎树、青。
腐殖质,当地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如青冈叶、板栗叶、野核桃叶覆盖至林下土壤,在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腐殖质化过程,土体不断腐殖质累积,土体结构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硝酸铵、硝酸钾、尿素、磷酸氢二钾,购自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地域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坝乡,东经107°01”30″至107°01”59″,北纬32°33”45″至32°34”0。
3方法
3.1分组
分为5个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栽培猪苓后于每年的4、5、6、7、8、9月对实验区喷施0.2%~0.5%的硝酸铵、硝酸钾、尿素、磷酸氢二钾溶液。
3.2选地与整地:
于春季3月~4月,选择海拔为1100~1300m的阴坡的稀疏林下;土质为含腐殖质的黄砂壤地;制备用于栽培猪苓的猪苓菌窖:窖深为25~30cm,窖长为70cm,宽50cm~60cm(菌窖的面积为0.35~0.42m2),菌窖周围挖沟用于排水或保持水分,沟深15~20cm,沟宽20~25cm。
3.3栽种:
3.3.1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四川省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91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