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4654.9 | 申请日: | 201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0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04 | 分类号: | E04D1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万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8 | 代理人: | 刘强;陈轩 |
地址: | 31400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楼顶 水分离装置 排水 便于安装 引流板 轴承座 管体 空心圆柱体 回流接头 夹持装置 排水装置 收集筒 下水管 网板 转轴 积水 体内 堵塞 维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顶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便于维护、使楼顶上的杂质与水进行分离、不会使下水管出现堵塞的现象、减少了人们生活中麻烦的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包括有管体、引流板、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第二轴承座、第一网板、出杂质管道、夹持装置、收集筒、回流接头等;管体为空心圆柱体,管体内顶部左侧倾斜设有引流板。本发明达到了便于安装、便于维护、能够很好地对楼顶进行排水工作、避免了楼顶积水的现象产生、减少了人们生活中麻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顶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排水:是指人为控制水的流向,人工排水。排除与处理多余水量的措施。农田排水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分离,意为分开、离开、隔离、分别之意。即可用于人物感情之间,也可以用于物与物之间的隔离。从科学角度来看,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绝大多数建筑物的楼顶一般都不会对其进行专门的打扫,时间一长,楼顶上会积压许多垃圾等杂质,或长许许多多的青苔;下雨天时,楼顶的水通过水篦子从下水管流下,由于楼顶长期没有清理,而雨水又较多,在水篦子上会积压许多楼顶上的杂质,下水管的下水量不足,则可能导致楼顶积水的现象产生,而楼顶积水一定程度又会溢出楼顶到建筑物上,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因此亟需研发一种便于安装、便于维护、能够很好地对楼顶进行排水工作、使楼顶上的杂质与水进行分离、不会使下水管出现堵塞的现象、即避免了楼顶积水的现象产生、减少了人们生活中麻烦的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下雨天时,下水管的下水量不足,则可能导致楼顶积水的现象产生,溢出楼顶到建筑物上,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便于维护、能够很好地对楼顶进行排水工作、使楼顶上的杂质与水进行分离、不会使下水管出现堵塞的现象、即避免了楼顶积水的现象产生、减少了人们生活中麻烦的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楼顶排水杂质与水分离装置,包括有管体、引流板、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第二轴承座、第一网板、出杂质管道、夹持装置、收集筒、回流接头、法兰、开盖装置、杂质阻挡装置和回流软管,管体为空心圆柱体,管体内顶部左侧倾斜设有引流板,管体内上部后侧设有第一轴承座,管体内上部前侧设有第二轴承座,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之间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分别与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内轴承为过盈连接,第一转轴的外侧均匀间隔的焊接有第一网板,第一转轴右侧的管体壁上连接有出杂质管道,出杂质管道与管体内连通,管体下部套设有两个夹持装置,夹持装置上固定连接有收集筒,收集筒顶部左侧开有开口,开口处的收集筒上设有回流接头,回流接头上设有法兰,出杂质管道与回流接头通过法兰连接,出杂质管道与收集筒内连通,收集筒远离管体的侧面开有清杂质口,清杂质口处的收集筒上设有开盖装置,收集筒内下部设有杂质阻挡装置,收集筒底部与管体下部右侧面之间连接有回流软管,收集筒与管体通过回流软管内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46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电及桥梁嵌岩施工工艺
- 下一篇:暗挖隧道受力体系二次转换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