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NA片断与载体快速连接转化的新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3372.7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秀梅;朴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64 | 分类号: | C12N15/64;C12N15/70;C12Q1/686;C12Q1/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na 片断 载体 快速 连接 转化 新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因克隆技术,即对传统的分子克隆技术进行了改良,具体地说是运用PCR扩增技术替代常规的连接酶反应步骤,将待克隆的DNA片断与载体快速连接并直接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不受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限制,根据DNA片段和载体末端序列设计接头引物,利用PCR反应可将任何DNA片段与载体连接起来,实现分子克隆的目的。该方法作为一种通用方法,不仅缩短了分子克隆反应时间,提高了克隆转化效率,而且适用于不同长度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及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因克隆改良技术,即采用PCR扩增方法替代传统的DNA连接酶反应步骤,将待克隆的DNA片段和线性载体作为PCR反应模板,利用待克隆的DNA片断和线性载体两端接头引物,通过PCR扩增反应,将DNA片断与线性载体连接起来,并将PCR产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分子克隆新方法及其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用于克隆的DNA片段和载体两端不受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限制,不受平滑末端或粘性末端影响,通过设计简单的接头引物,可将任何DNA片段与载体拼接起来,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
背景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在生物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分子克隆实验包括:DNA片段制备、载体线性化处理、DNA片段与载体连接以及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等。为了将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在一起,提高连接反应效率,通常需要预先分析载体和DNA片段序列,寻找单一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将DNA片段和载体末端连接起来,以便后续连接、转化和筛选阳性克隆。然而,当DNA片断与载体序列上限制性酶切位点重合较多的情况下,选择特异性限制性酶切位点变得非常困难,严重的影响了连接转化效率。虽然利用DNA连接酶也可以将平滑末端DNA片段与线性载体连接起来,但是通常连接反应时间较长,并且连接反应效率很低。因此,发明一种通用的分子克隆方法,使得DNA片段和线性载体不受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影响,不受平滑末端或粘性末端影响,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克隆反应,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提高基因克隆效率,满足不同长度基因克隆需求,各大生物公司不断推出种类繁多的载体,如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染色体载体等。载体上不仅含有多克隆位点,还含有氨苄霉素或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基因,方便基因编辑操作。一些质粒载体(如pBR322、pUC18/19)含有可表达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LacZ基因,PCR产物克隆后可利用α-互补性直接进行蓝白菌落筛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载体是T-vector,由于线性载体3'末端带有“T”核苷酸,而PCR产物末端通常带有“A”核苷酸末端,因此DNA连接酶可以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T载体上。然而利用“TA”克隆获得的产物,无法有效控制DNA片段连接方向,经常不能有效表达目的蛋白,而且容易出现假阳性,后续筛选工作量较大。因此很多载体带有多克隆位点,使用单一限制酶处理后,可以产生黏性末端,然后将带有相同酶切位点的PCR产物和线性载体连接,可以有效的提高转化效率。然而在连接酶的作用下,线性载体容易发生自身环化而造成假阳性,因此很多载体会使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粘性末端,防止载体末端自连而降低克隆转化效率。这就要求目的基因两端带有与载体末端相同的酶切位点,对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需要了解目的基因和载体的全部序列信息,但是无法对未知基因进行克隆,通常需要在PCR引物上引入特异的酶切位点,以便后续进行克隆反应,因此操作步骤非常繁琐。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快速反应的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层出不穷。近些年,一些生物公司推出了“In fusion”技术,采用DNA重组酶代替原来的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反应,通过在目的基因和载体两端设计同源引物序列,将目的基因与载体末端进行“置换”,从而达到基因克隆的目的。该方法虽然简化了实验操作,但是重组酶反应在引物设计方面较为复杂,同样存在难于控制基因片段插入的方向性问题,需要克隆载体上含有多种抗性筛选基因,以方便后续筛选阳性克隆。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33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