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相互关系学习用户及移动应用的联系的异构网络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132018.2 | 申请日: | 2016-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5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帆;汪灏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N5/02 | 分类号: | G06N5/02;G06F16/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相互关系 学习 用户 移动 应用 联系 网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相互关系学习用户及移动应用的联系的异构网络。该方法包括:采集用户描述信息及移动应用描述信息;所述用户描述信息与用户相对应,所述用户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有者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将信息存储在移动设备上的人;获取相关关系和场景的本体知识;所述本体知识包括:若干预设的概念、概念的特征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用户描述信息、移动应用描述信息以及本体知识,生成网络模型;所述网络模型为连接用户以及移动应用的异构信息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网络模型,输出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角色、两个移动应用或者移动应用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荐的移动应用列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学习及利用用户与移动应用的关系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娱乐、教育、导航、创作、社交或者交流等方面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而非传统设备。在苹果应用商店内,有超过350000种移动应用(APP)并且有超过10亿次的下载量。在设备制造商、广告主以及移动应用开发人员等的多种展望里,了解用户在何时或者何地使用这些移动应用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虽然个人电脑中的活动分析已经被很好的掌握,但在移动设备中实现相同的任务则受以下的几个因素所阻碍。在个人电脑中,主要的用户分析可以通过浏览cookies完成,但移动应用中不使用浏览cookies并且也没有位于最高层级的标识的分享途径,用以构建用户介绍。进一步的,虽然已经提出一些在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中分析用户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只分析一个用户,忽视了各个用户之间的内在网络联系的限制。另外,随着触摸屏幕在多种数码电子设备和电器中广泛应用,未来的移动应用可以自动关联以响应用户的需求并且令用户生活融入到现有的数字生态系统中。
本发明所公开方法和系统用于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学习和应用移动设备的用户及移动应用间相关关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集移动设备的用户描述信息及移动应用描述信息;其中,所述用户描述信息与用户相对应,所述用户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移动设备的所有者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将信息存储在移动设备上的人。获取相关关系和场景的本体知识;其中,所述本体知识包括:若干预设的概念、概念的特征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用户描述信息、移动应用描述信息以及本体知识,生成网络模型;其中,所述网络模型为连接用户以及移动应用的异构信息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网络模型,输出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角色、两个移动应用或者移动应用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荐的移动应用列表。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学习和应用移动设备的用户及移动应用间相关关系的系统。:其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移动设备的用户描述信息及移动应用描述信息;其中,所述用户描述信息与用户相对应,所述用户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移动设备的所有者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将信息存储在移动设备上的人;获取相关关系和场景的本体知识;其中,所述本体知识包括:若干预设的概念、概念的特征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关系学习模块,用于基于用户描述信息、移动应用描述信息以及本体知识,生成网络模型;其中,所述网络模型为连接用户以及移动应用的异构信息网络模型;搜索及推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网络模型,输出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角色、两个移动应用或者移动应用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荐的移动应用列表。
附图说明
为便于对实施例理解,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操作环境的示意图。
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计算系统的框图。
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学习和应用用户及移动应用间相关关系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关系学习模块的结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20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输出反激式电压转换电路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光学效应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