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光学薄膜光谱热辐射率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8964.X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4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松;刘丹丹;杨霄;姜承慧;陈丹;季一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光学薄膜 光谱 热辐射 计算方法 | ||
1.一种多层光学薄膜光谱热辐射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多层光学薄膜的传输矩阵进行修正:
基底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具有多层薄膜A和多层薄膜B,构成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定义光波从入射介质通过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的光传输方向为前向,相反方向为反向;
对多层薄膜中第j层薄膜进行温度修正时的修正传输矩阵Mj,为公式(1)所示:
其中,j=1,2,..m,m为多层薄膜的层数;λ为入射波长,θj为第j层膜内的复折射角,dj为第j层薄膜的物理厚度,T为系统温度,δj(λ,θj,dj,T)和ηj(λ,θj,T)分别为第j层薄膜的相位厚度和等效导纳;
根据公式(1),对多层薄膜的前向传输矩阵进行修正,修正后为公式(2)所示:
其中,ηs(λ,θs,T)为基底的等效导纳,θs为基底内的复折射角;
根据公式(1),对多层薄膜的反向传输矩阵进行修正,修正后为公式(3)所示:
其中,η0(λ,θ0,T)为入射介质的等效导纳,θ0为复入射角;
第j层薄膜的物理厚度dj(T)在高温下的热膨胀效应,为公式(4)所示:
dj(T)=dj0[1+αj(T)(T-T0)] (4)
其中,dj0为常温T0下第j层薄膜的物理厚度,αj(T)为在温度T下第j层薄膜的热膨胀系数;
第j层薄膜的相位厚度δj,为公式(5)所示:
其中,Nj(λ,T)为第j层薄膜的复折射率,Nj(λ,T)=nj(λ,T)-ikj(λ,T);θ代表光线的入射角;
第j层薄膜内和基底内的复折射角θj(λ,θ,T)和θs(λ,θ,T),分别为公式(6)和(7)所示:
θj(λ,θ,T)=asin(N0(λ,T)sinθ/[nj(λ,T)-ikj(λ,T)]) (6)
θs(λ,θ,T)=asin(N0(λ,T)sinθ/[ns(λ,T)-iks(λ,T)]) (7)
其中,nj(λ,T)和ns(λ,T)分别为第j层薄膜和基底的折射率;kj(λ,T)和ks(λ,T)分别为第j层薄膜和基底的消光系数;No(λ,T)为入射介质的复折射率;
第j层薄膜、基底与入射介质的等效导纳ηj(λ,θj,T)、ηs(λ,θs,T)和η0(λ,θ,T),分别为公式(8)、(9)和(10)所示:
(2)分别计算基底前表面受多层薄膜A作用后形成的界面A的吸收率和基底后表面受多层薄膜B作用后形成的界面B的吸收率:
根据公式(11)和(12)分别计算界面A的前向反射率和透射率,以及反向反射率和透射率:
根据公式(13)计算,计算界面A的前向吸收率Af(λ,θ,T):
Af(λ,θ,T)=1-Rf(λ,θ,T)-Tf(λ,θ,T) (13)
其中,Rf(λ,θ,T)为界面A的前向反射率,Tf(λ,θ,T)为界面A的前向透射率;
根据公式(14)计算,计算界面A的反向吸收率Afa(λ,θs,T):
Afa(λ,θs,T)=1-Rfa(λ,θs,T)-Tfa(λ,θs,T) (14)
其中,Rfa(λ,θs,T)为界面A的反向反射率,Tfa(λ,θs,T)为界面A的反向透射率;
再次根据公式(11)和(12),分别计算界面B的前向反射率和透射率,以及反向反射率和透射率;根据公式(13)和(14)分别计算界面B的前向吸收率AfB(λ,θ,T)和反向吸收率Afb(λ,θs,T),其中RfB(λ,θ,T)为界面B的前向反射率,TfB(λ,θ,T)为界面B的前向透射率;Rfb(λ,θs,T)为界面B的反向反射率,Tfb(λ,θs,T)为界面B的反向透射率;
(3)计算基底的内透过率us(λ,θs,T):
基底中复折射角θs的正弦和余弦,为公式(15)所示:
sinθs=s′+js″,cosθs=c′+jc″ (15)
其中,s′和s″分别为复折射角的正弦的实部和虚部,c′和c″分别为复折射角的余弦的实部和虚部;
基底的等效折射率为公式(16)所示:
其中,n与k分别表示介质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
光线真实传播角度与基底的等效折射率的关系,为公式(17)所示:
等效消光系数K与基底的等效折射率的关系,为公式(18)所示:
根据公式(15)~(18),计算基底的等效折射率和等效消光系数K;根据公式(19)计算任意角度出射的基底内透过率us:
其中,ds为基底的几何厚度;
(4)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定向辐射率:
根据公式(20),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前向辐射率:
根据公式(21),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反向辐射率:
根据公式(22),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半球空间定向辐射率:
其中,σ为5.6696×10-8W/(m2·K4);
根据公式(23),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半球空间光谱辐射率:
根据公式(24),计算多层薄膜A-基底-多层薄膜B系统的半球空间辐射率:
其中,Eb(λ,T)是由黑体辐射光谱功率,为公式(25)所示:
c1和c2是第一和第二辐射恒量,c1为3.7405×10-16Wm2,c2为0.0143879m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896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低梯度差氧化铬制品的致密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