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过热报警功能的电缆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1971.7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3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韩鹏;蒋观瑜;张磊;刘剑;赵秀宁;苗剑;张德全;李云成;田国栋;王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7/3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电缆 温度监测模块 托架 声光报警器 过热报警 卡箍组件 散热风扇 散热装置 热风扇 电源安装槽 热扩散技术 导线连接 电缆设计 电缆外皮 连接螺栓 连接设备 散热翅片 声光报警 送风风扇 托架本体 外部设置 吸风风扇 安装槽 散热 过热 环套 卡箍 拼合 烧毁 电源 老化 检测 预防 | ||
本发明涉及电缆的热扩散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过热报警功能的电缆散热装置,包括环套固定于电缆外皮的卡箍,卡箍由卡箍组件通过连接螺栓拼合而成,至少一个卡箍组件外部设置有散热翅片并连接有散热器托架;散热器托架的内部空间设置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包括分别设置于散热器托架两端的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散热器托架本体内设置有电源安装槽和温度监测模块安装槽,分别安装有电源和温度监测模块,温度监测模块与扇热风扇和声光报警器通过导线连接,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情况分别启动扇热风扇和声光报警器。本发明专门针对电缆设计,不仅能够通过对电缆进行散热而有效减缓电缆过热老化,还能够及时通过声光报警预防烧毁电缆及连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的热扩散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能够直接安装于电缆外部的电缆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在工程项目中承担着数据、信号电压、电流传输的重任,电缆寿命指标直接决定着设备系统的可靠性,而电缆失效80%以上是由于热引起的,热老化是绝缘加工的关键因素且具有可评估性。目前绝大多数设备本体都安装了冷却装置,但电缆却没有相关散热及过热报警装置,进而常常有电缆过热老化严重的情况发生,甚至最终导致电缆和连接设备的烧毁,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电缆过热的技术问题,专门针对电缆提出一种具有过热报警功能的电缆散热装置,不仅能够通过对电缆进行散热而有效减缓电缆过热老化,还能够及时通过声光报警预防烧毁电缆及连接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过热报警功能的电缆散热装置,包括环套固定于电缆外皮的卡箍,所述卡箍由2-6个卡箍组件通过连接螺栓拼合成完整环形,至少一个所述卡箍组件外部设置有散热翅片,至少一个所述卡箍组件外部连接具有内部空间的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通过风扇支撑架固定于所述散热器托架本体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托架两端的吸风风扇和送风风扇;所述散热器托架本体内设置有电源安装槽和温度监测模块安装槽,分别安装有电源和温度监测模块,所述温度监测模块与扇热风扇和声光报警器通过导线连接。
其中,所述温度监测模块设定第一温度预设值和高于第一温度预设值的第二温度预设值,当所述温度监测模块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预设值时,所述温度监测模块控制所述散热风扇启动,当所述温度监测模块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第二温度预设值时,所述温度监测模块控制所述声光报警器启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预设值为60±1°,所述第二温度预设值为90±1°。
优选地,只有连接有所述散热器托架的所述卡箍组件设置有所述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托架的内部空间。
优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卡箍组件外部沿径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片的间距为4-6mm。
优选地,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散热风扇的距离为10-15mm。
优选地,所述吸风风扇和所述送风风扇的间距为100-150mm。
优选地,所述卡箍组件由金属铝制成。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托架的纵截面为U形。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托架和所述风扇支撑架均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发明通过卡箍、散热翅片和散热风扇的配合实现电缆散热功能,可以增加电缆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电缆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电缆的更换频率;
(二)本发明通过温度监测模块和声光报警器对电缆高温报警,可以减少电缆过热烧毁而造成的设备损失,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用电安全性,减少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1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