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1767.5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7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邓高峰;伍品;隋昊;王鹏飞;蔡英华;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D17/00 | 分类号: | B25D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墙面 打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面打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风管打孔时,电锤机应用广泛。常见的打孔机指利用比目标物更坚硬、更锐利的工具通过高速旋转切削或旋转挤压的方式,在目标物上留下圆柱形孔或洞。在打孔过程中,由于高速旋转或挤压会导致被打孔的物体上旋出许多细小的粉尘四散在室内,同时,溅出的泥水也会对施工环境(墙面、地面等)以及工人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打孔施工过程中粉尘的污染和泥水对于环境和施工工人健康影响的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包括用于对墙体进行钻孔的电锤机主体,还设置有一端套在所述电锤机主体上,另一端顶在墙体上的罩桶主体,所述电锤机主体的水钻钻头位于所述罩桶主体内,所述罩桶主体的下侧壁通过连接软管连接且连通用于收集被水钻钻头钻出的泥土的泥水收集器。
所述的罩桶主体包括有前圆桶、锥形罩和后圆桶,其中,所述的前圆桶的一端用于顶在墙体上,前圆桶的另一端与所述锥形罩的敞口端同径且一体形成,所述锥形罩的收口端与所述后圆桶的一端同径且一体形成,所述后圆桶的另一端套在所述电锤机主体上,所述电锤机主体的水钻钻头依次贯穿锥形罩和前圆桶对墙体进行钻孔,所述前圆桶与所述锥形罩的衔接处形成有用于排出被水钻钻头钻出的泥土的通孔,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通孔,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泥水收集器。
所述前圆桶为伸缩管结构。
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粉尘对墙体污染的墙面贴,所述墙面贴为圆形结构,所述墙面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前圆桶的直径,所述墙面贴的中心开有打孔区,所述打孔区与墙体被钻孔处相对应。
本发明的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制作,使用方便,能够防止施工时粉尘飞扬。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打孔施工过程中粉尘和泥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施工工人健康造成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墙面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1:电锤机主体2:罩桶主体
3:水钻钻头4:连接软管
5:泥水收集器6:墙体
7:墙面贴21:前圆桶
22:锥形罩 23:后圆桶
24:通孔 71:打孔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做出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是在打孔器钻头外侧增加一个锥型罩桶,同时在罩桶与墙壁连接部位装有专用的粘性墙面贴纸。打孔机工作时,由高速转动的钻头带出的粉尘一部分被粘性墙面贴纸粘住,另一部分被锥型罩桶罩住,不会四散,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同时,水钻在打孔时四溅的泥水会通过收集管统一落入收集器中,方便施工结束后统一进行处理。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墙面抑尘打孔的装置,包括用于对墙体6进行钻孔的电锤机主体1,还设置有一端套在所述电锤机主体1上,另一端顶在墙体6上的罩桶主体2,所述电锤机主体1的水钻钻头3位于所述罩桶主体2内,所述罩桶主体2的下侧壁通过连接软管4连接且连通用于收集被水钻钻头3钻出的泥土的泥水收集器5。
所述的罩桶主体2包括有前圆桶21、锥形罩22和后圆桶23,其中,所述的前圆桶21的一端用于顶在墙体6上,所述前圆桶21为伸缩管结构。前圆桶21的另一端与所述锥形罩22的敞口端同径且一体形成,所述锥形罩22的收口端与所述后圆桶23的一端同径且一体形成,所述后圆桶23的另一端套在所述电锤机主体1上,所述电锤机主体1的水钻钻头3依次贯穿锥形罩22和前圆桶21对墙体6进行钻孔,所述前圆桶21与所述锥形罩22的衔接处形成有用于排出被水钻钻头3钻出的泥土的通孔24,所述连接软管4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通孔24,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泥水收集器5。
如图2所示,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粉尘对墙体6污染的墙面贴7,所述墙面贴7为粘性材料所作。所述墙面贴7为圆形结构,所述墙面贴7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前圆桶21的直径,所述墙面贴7的中心开有打孔区71,所述打孔区71与墙体6被钻孔处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17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人性化门禁系统
- 下一篇:基于身份识别的网络型出入管理数据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