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1155.6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2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余自力;张伟;夏厚福;任建岗;撒国良;赵怡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9 | 分类号: | A61K47/69;A61K47/54;A61K47/52;A61K48/00;A61K41/00;A61P35/00;B82Y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9***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细胞 源性微囊泡 肿瘤 靶向 递送 载体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步骤是:A.配置条件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中补充胎牛血清、抗生素、DSPE‑PEG‑Biotin和DSPE‑PEG‑Folate;B.将获得的条件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于后续分离;C.将获得的培养上清低速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凋亡小体后添加SA‑IONPs,混匀并孵育后用磁铁分离,用PBS重悬并洗脱数次后获得膜表面经叶酸及氧化铁纳米颗粒修饰的细胞源性微囊泡,冻存;D.经电穿孔方式向双重修饰的功能化微囊泡内载入化疗药物或治疗基因,用磁铁分离后重悬。适用于多种肿瘤化疗药物及治疗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输送;增强抗肿瘤效果,降低全身毒性,提高了当前治疗选择的临床效果,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与医药新剂型、制剂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同时还涉及一种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制备方法,方法便捷高效,同步实现细胞源性微囊泡表面叶酸和磁双重标记;还涉及一种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靶向递送载体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肿瘤的局部化疗药物和基因治疗载体中的应用,适用于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利用这一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用于药物或治疗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输送,用以预防或治疗以下疾病:1、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睾丸癌、胃癌、肾癌、肺腺癌、脑瘤等高表达叶酸受体的恶性肿瘤;2、位于浅表部位的恶性肿瘤,如皮肤癌、口腔癌;3、位于浅表部位的脉管性疾病,如皮肤或黏膜血管瘤、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
背景技术
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最广泛采用的临床选择之一,然而过低的药物靶向递送效率严重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不仅如此,传统的化学疗法中,药物在全身的非特异性分布还损害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的功能,导致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和严重的全身毒性。另一方面,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基因治疗正成为未来肿瘤治疗最具潜力的前进方向。针对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背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引入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内以纠正过度活化或补偿缺陷的基因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即为肿瘤的基因治疗。虽然RNA干扰(RNAi)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为基因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当前的基因治疗策略与化学治疗一样,仍然极大受限于过低的靶向性,从而限制了临床疗效,并造成了诸多难以避免的全身副作用。综上,临床急需更安全可靠、更生物友好、更具有靶向性的药物或治疗基因递送载体,以降低全身的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近年来,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肿瘤病变部位因紊乱的脉管系统增强了局部的“渗透和保留效果”,导致纳米载体被动聚集于实体瘤部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同的修饰方法赋予了纳米载体主动地肿瘤靶向性。这些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保护荷载药物在递送过程中免于生物降解,表现为更优良的活体稳定性和更长的药物半衰期,从而大极大增加药物在肿瘤病变部位的作用时间,改善临床疗效。
细胞源性的微囊泡,作为一种生物源性纳米级别的膜性结构(直径约100-1000nm),几乎所有细胞均可分泌,可以实现在细胞间传递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RNAs、DNAs等)。它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信息传递平台,已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其作为治疗载体的应用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和开发。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合成的纳米载体,细胞源性微囊泡作为药物或基因递送载体具备以下优点:
1、微囊泡的磷脂双分子层外膜不仅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保护内容物在循环过程中不被降解,还可以通过与受体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或直接融合增强内容物被受体细胞内吞的效率;
2、得益于其来源和结构特点,微囊泡具备穿透体内生物屏障,将药物直接递送至颅内等深在部位的潜能;
3、即使不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细胞源性微囊泡也具备固有的天然肿瘤靶向性;
4、微囊泡在体内循环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生物稳定性;
5、微囊泡具备优异的生物安全性,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自体同源的微囊泡几乎不存在免疫原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11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TSH免疫活性配体复活固本疗法
- 下一篇:大黄酚葡聚糖包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