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砂砾岩油层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0202.5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6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滕建彬;方正伟;李博;刘宝军;张守鹏;谢忠怀;刘宁;朱丽鹏;刘华夏;崔松楠;金江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3/28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层 砂砾岩 酸化 粘土防膨剂 顶替液 后置液 前置 低渗透油层 混合溶液 有效抑制 采收率 电热杆 氯基酸 主体酸 油井 泵抽 残液 返排 近井 井壁 酸洗 采油 盐酸 改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砂砾岩油层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酸洗井壁:向油层中注入粘土防膨剂和质量浓度为10%~15%的盐酸,注入后,反应时间2h~4h;(2)主体酸化:向油层中注入①粘土防膨剂,以及②轻配氯基酸或混合溶液;注入后,反应时间为3h~5h;(3)后置液及顶替液:向油层中依次注入后置液和顶替液;注入后,反应时间为3h~5h;(4)残液返排;(5)电热杆泵抽采油。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分步对砂砾岩低渗透油层作业,可有效抑制砂砾岩油层在改造和开采过程中的强水敏和速敏效应,有效酸化近井带油层,有效提高砂砾岩油层的采收率,提高油井日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砂砾岩油层【含(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碳酸盐胶结、粘土含量高】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方法,属于砂砾岩油层的勘探试油和开采领域。
背景技术
砂砾岩体作为陆相湖盆沉积的油气储层具有厚度大、内幕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近年来,胜利油田发现了以东营凹陷北带砂砾岩体为代表等一大批砂砾岩油藏,多年的勘探试油试采和开采效果证明压裂井初期产量高,随着水敏、速敏程度加剧,油井产量迅速递减,造成油层采收率低。而现行的酸化工艺忽视了砂砾岩油层酸化作业过程的敏感性影响,仍沿用常规储层酸化工艺,没有从根本上抑制水敏和速敏对砂砾岩油层造成的伤害,导致酸化成功率低。因此,针对低渗乃至特低渗的砂砾岩油层,必须根据储层矿物的速敏和水敏特点,在整个酸化改造作业过程中有效抑制水敏和速敏的影响,才能达到酸化疏通储层的目标,这是砂砾岩油层酸化改造成功的关键和难点。目前国外内还没有针对陆相砂砾岩油层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101255789A公开了一种油井的酸化解堵方法,主要针对于低渗透油井,酸化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堵塞,同时尽可能提高低渗透潜力层的渗透率,提高油井产量。其技术方案为:在传统酸化施工前向目的层注入液态气体作为增能段塞,所述的液态气体为液氮或者液态二氧化碳,注入量为每米油层1~1.5立方米,优选1.2立方米,注入速度为100~250L/min,优选200L/min。该专利申请是针对低渗透油井的解堵方法,并不针对中高渗砂岩油藏注水井。
文章《砂砾岩厚油层缓速酸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发表于2001年,《河南石油》),主要介绍了针对河南油田砂砾岩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开发特点及常规酸化处理半径小、重复酸化效果较差的情况,研制出了以有机酸和含氟盐为主要成分的HS—12缓速酸酸液体系,并配套了机械细分酸化工艺及暂堵酸化工艺。该技术在针对砂砾岩所含粘土矿物的遇水膨胀堵塞孔喉方面没有提出有效措施,无法解决多敏性砂砾岩油层有效酸化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针对砂砾岩油层碳酸盐胶结强、且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本发明在室内驱替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试验井,发明了一种针对砂砾岩油层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方法。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分步对砂砾岩低渗透油层作业,可有效抑制砂砾岩油层在改造和开采过程中的强水敏和速敏效应,有效酸化近井带油层,有效提高砂砾岩油层的采收率,提高油井日产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针对砂砾岩油层的前置防膨缓速酸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酸洗井壁:向油层中注入粘土防膨剂和质量浓度为10%~15%的盐酸(优选13%),注入方式为:先注入粘土防膨剂,后注入盐酸,或者二者同时混合注入;注入后,反应时间2h~4h;
所述粘土防膨剂为质量浓度为2%~5%的NH4Cl溶液;粘土防膨剂与盐酸的质量比为0.8~1.2:1(优选1:1);粘土防膨剂、盐酸的用量均为:每米砂砾岩油层厚度2m3~5m3(具体应用时,可依据需酸化改造井的油层厚度和碳酸盐和硅铝酸盐粘土矿矿物含量制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0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