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多孔木霉菌株及其制备萜类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116500.7 | 申请日: | 2016-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4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二伟;张蕴之;刘杏忠;任晋玮;王文昭;裴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7/26;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鲍晓芳;武玉琴 |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藏 中国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中心 萜类化合物 多孔木霉 木霉菌株 菌株 制备 微生物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已于2016年11月2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19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萜类菌种发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从真菌分离的活性天然产物属于萜类化合物(terpestacin),萜类化合物(terpestacin)碳骨架为一个十五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稠合而成的双环骨架,其中,十五元环上有三个反式三取代双键,同时具有四个手性中心,其中包括一个季碳手性中心,而五元环为官能团密集的1,2-双酮结构,其中一个羰基呈现烯醇式结构。其分子结构式为:
萜类化合物(terpestacin)具有温和的抗菌活性,并具有良好的生物选择活性,因而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药物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制备萜类化合物的方法生产周期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
多孔木霉菌株的分离
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是本实验室从冬虫夏草子实体中分离而得,属于真菌界双核亚界(Dikarya)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亚纲(Hypocreomycetidae)肉座菌目(Hypocreales)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
本发明的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已于2016年11月2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191。
本发明的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的鉴定中的ITS序列测序所使用引物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及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PCR结果为见图1。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CGMCCNO.13191)制备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及萜类化合物对巨噬细胞释放NO的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
利用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CGMCC NO.13191)制备萜类化合物(terpestacin)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活化的多孔木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菌株P086(CGMCC NO.13191)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发酵培养。
(2)在步骤1)发酵后,向培养物加入有机溶剂提取,得到提取液,将所述提取液减压蒸馏,得到粗提物和子馏分。
优选的,所述的固体培养基为大米培养基。
优选的,所述的发酵培养的条件是18-28℃,静止培养20-60天。
优选的,所述的有机溶剂是乙酸乙酯、丙酮、甲醇、乙醇、氯仿、异丙醇和正丁醇等。
优选的,所述的方法中,还包括将所述粗提物和子馏分进行正向硅胶柱层层析或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萜类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6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