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外加剂及使用其的一种预拌透水混凝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5274.0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7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加平;刘建忠;姜骞;周华新;崔巩;王方刚;谢德擎;石亮;穆松;光鉴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38 | 分类号: | C04B24/38;C04B24/26;C04B2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外加 使用 透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拌透水混凝土外加剂及透水混凝土。所述预拌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由以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减水组分10‑20%,水化调控组分1‑5%,粘度调节组分0.1‑1.0%,水分蒸发抑制组分0.5‑5%,触变剂组分0.5‑3%,余量为水。本发明所述预拌透水混凝土外加剂可有效改善透水混凝土的工作状态,极大地提高骨料表面浆体包裹的粘聚性、均匀性,并且可有效延长透水混凝土可工作时间,满足透水混凝土预拌生产、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施工的要求,促进透水混凝土生产、施工质量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外加剂及使用其的一种预拌透水混凝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地方自上而下对建设“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其中。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组成之一,透水混凝土将广泛地用于城市道路、广场,以及小区道路、停车场建设中。国内传统透水混凝土制备施工——现拌现浇模式将既不能满足其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也无法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混凝土预拌将成为未来国内透水混凝土的主要制备方式。
透水混凝土因具有坍落度小、浆体用量少和内部孔隙多等特点,导致混凝土极易因失水造成浆体失去胶凝性,施工时间较短;采用预拌方式,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遭遇颠簸、振动等影响,出现浆体下沉、无法包裹骨料等现象,混凝土因此无法浇筑。针对以上特点,调控普通混凝土工作状态与时间的方法对于透水混凝土不再完全适用,因此制备满足预拌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工作状态要求的透水混凝土以及解决其长时间保塑难题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201610122436.7申请了一种透水混凝土防结垢专用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在使用减水分散组分以外增加防结垢组分和改性增效组分,提高水泥水化的稳定性和调整混凝土和易性,具有良好的运输车防结垢特点。然而,该外加剂仅通过使用增稠组分单纯提高透水混凝土浆体黏度,以提高其保水性和浆体粘聚性,但其拌合后依然无法如普通预拌混凝土一样在无外力作用下自动流入罐车内,此外对于工程现场卸料后暴露于空气中的工作状态维持也不具有适用性。
CN201510845635公开了一种水泥基透水混凝土改性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减水和絮凝保塑组分保持浆体稳定性、粘滞性和包裹性,促使骨料粘接节点粗壮,适用于常规预拌混凝土罐车封闭运输与长时间保塑(1.5h)。
针对透水混凝土预拌生产施工的专用外加剂尚不多见,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透水混凝土仍采用现场搅拌浇筑的生产模式,上述两项专利(申请)均提出了透水混凝土预拌生产和运输的外加剂和制备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在于,透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如调控不当,浆体易在搅拌、运输和施工过程中沉底,影响透水性能;透水混凝土是一种多孔隙“贫浆体系”,施工过程较长时间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易失水硬化;此外,除了需要维持其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工作状态外,在较长时间的浇筑施工中,其浆体与骨料的粘结状态和工作性能保持是其力学性能、长期和耐久性能持续发展的前提。
为满足预拌生产施工的需求,根据长期试验研究与工程经验,新拌透水混凝土的工作状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为实现透水混凝土浆体与骨料之间更好的粘结,新拌透水混凝土浆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当新拌透水混凝土流动性提高以后,其浆体在外力振动(预拌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颠簸与振动以及现场浇筑施工时外加高频振动成型等)甚至自重作用下,均易出现浆体下沉堵塞孔隙的现象,因此必须提高新拌透水混凝土的黏度,延缓浆体的流动速度;
(3)此外,针对预拌生产施工特点,新拌透水混凝土在经搅拌均匀后装入罐车中或从罐车中倒出时,透水混凝土仍需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然而,以上三个条件是相互矛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预拌透水混凝土从生产制备、装料运输和卸料浇筑分阶段、全过程的工作状态调控难题,提供了一种预拌透水混凝土专用外加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5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