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输配能量的暖通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1463.0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5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8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源系统 换热站 暖通空调系统 供热网络 快速运输 输配系统 中间媒介 供冷 胶囊 终端 传递 替代 | ||
快速输配能量的暖通空调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1)、换热站(2)、终端供冷/供热网络(3),其特征在于:通过快速运输系统(4)连接冷/热源系统(1)和换热站(2),以相变胶囊(5)为中间媒介进行能量的快速传递,替代管道输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相变胶囊为中间媒介、利用快速交通系统连接冷/热源系统和换热站、实现暖通空调的冷/热量的快速输送和分配,替代管道输配系统、提升系统输配能力、并扩展系统适用范围。属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控制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区域型的暖通空调系统,通常以管道将冷/热量从冷/热源处输送给换热站以及终端供冷/供热网络和末端系统,并且通常采用水为传热介质。因此,为提高输配系统的效率,需要尽可能的提高供回水温差,这也限制了系统的适用范围。随着暖通空调系统规模的扩展、系统辐射范围的增加,输配系统的能耗大幅上升,并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常情况下,管道输送的成本较低、可连续输送,但其缺点是以输送液体为主、流速较慢。介质从源到达终端,可能需要耗时几个小时甚至更久,系统惯性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调节能力。
以下,介绍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
1、山西太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即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集中供热工程、总输送距离达到50公里以上,总投资48亿元,远期可实现集中供热8000万平方米。以清华大学付林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研发出的大温差输送技术,突破了常规换热器的换热温度极限,实现了对电厂更多余热的收集以及其热能的输送。太古供热管线的直径,达到了1.4米,太古供热管线采用“双供双回”模式,每根管线的流量达到每小时1.5万吨,供水温度设定为130℃、回水温度设定为30℃。下游换热站采用吸收式热泵进行大温差换热机组改造。
2、河北迁西钢铁厂工业余热供热项目:回收津西、万通两座钢铁厂余热,为厂区和县城提供集中供热服务,津西厂区距离县城约8公里、万通厂区距离县城约4公里。供水温度设定为70-90℃、回水温度设定为30℃。下游换热站采用吸收式热泵进行大温差换热机组改造。
3、广州大学城区域供冷系统(详见参考资料2):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 总体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可容纳20~25万学生,规划总人口35万人。广州大学城的空调负荷主要是10所高校及南北两个商业中心区, 需冷装机容量为52万千瓦。广州大学城区域供冷系统共设4个区域供冷站,区域供冷系统制冷总装机功率37.6万千瓦,1号冷站采用溴化锂和常规电制冷机组,2~4号冷站采用冰蓄冷系统, 总蓄冰量达到94.9万千瓦时。冷站设计采用制冷主机上游,外融冰冰蓄冷空调冷源系统。该冷源系统向校区冷水管网提供供水温度2℃,回水温度13℃的空调冷水。冷水采用二级泵系统输送,二级冷水管网考虑管网沿途温升后按10℃供回水温差进行设计。每个冷站的供冷半径为2.5公里,4个冷站对应的管网总长约110公里。
综上所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的供回水温差最大,因此可以输送的距离较远;工业余热供热项目的供回水温差较小,因此供热半径受到一些限制;区域供冷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只有5-10℃,因此供冷半径最小。
在上述集中供热项目中,为保证上游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下游换热站的改造工程量较大。并且,在上游热源处为实现大温差运行、需要提高供水温度,传输距离越远,对大温差运行的依赖性越强、同时也限制了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应用范围。而对供水温度的提升通常要引入高品位能源作为驱动力、如电能或高品位热能(蒸汽或热水)。然而驱动末端供热系统仅需要60℃的供水温度即可、甚至可以更低,因此上游热源处对供水温度的过度提升也是存在浪费的。而且,大温差运行模式会增加中间处理环节,并带来一些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14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发电机气隙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