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0396.0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9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苏高申;罗跃;杨欢;李凡;韩利宝;饶天利;李志坪;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56;C08F22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孙海杰 |
地址: | 43402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 烯丙基聚醚 丙烯酰胺 共聚物 制备 粘度损失 耐高温性能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丙烯酸、丙烯酰胺和不同分子量的烯丙基聚醚为原料所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能够有效改善所得共聚物在高温情况下的粘度下降情况,减少粘度损失,满足更高的使用需求。本发明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耐高温性能优异,其粘度在高温时下降速度低,粘度损失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共聚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是丙烯酰胺均聚物或与其他单体共聚的聚合物统称,普遍应用于石油开采、造纸、水处理、纺织、医药、农业等行业。
现有技术中的聚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在高温下使用时,往往会导致粘度下降过快,甚至粘度严重损失,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比如: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是直接在聚丙烯酰胺主链上引入一定数量的疏水性侧基来实现疏水缔合,从而达到在抗温抗盐的目的;但是疏水单体的水溶性差,要实现与丙烯酰胺单体的共聚比较困难,需要采用复杂的聚合实施方法。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能够有效改善所得共聚物在高温情况下的粘度下降情况,减少粘度损失,满足更高的使用需求。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所述的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耐高温性能优异,其粘度在高温时下降速度低,粘度损失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以丙烯酸、丙烯酰胺和不同分子量的烯丙基聚醚为原料,反应得到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
本发明以丙烯酸、丙烯酰胺和不同分子量的烯丙基聚醚为原料所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共聚物,能够有效改善所得共聚物在高温情况下的粘度下降情况,减少粘度损失,满足更高的使用需求。
烯丙基聚醚是水溶性单体,根据分子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浊点温度,离子强度对浊点也有显著的影响,离子强度增强,浊点下降;聚醚浊点的本质是主链上醚键与水之间的氢键受热断裂,分子链因由亲水性转变为亲油性而聚集成束从水相沉淀出来。本发明用丙烯酸、丙烯酰胺和不同分子量的烯丙基聚醚进行共聚能够得到相应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即在较高温度或较高离子强度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亲水型聚醚支链因氢键断裂而变成亲油型支链,不同分子链间的聚醚支链聚集成束,形成超分子结构,从而提高溶液体系的粘度;通过在聚丙烯酰胺主链上引入不同分子量的端烯丙基聚醚,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和较宽矿化度范围内实现分子间缔合,达到抗温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烯丙基聚醚包括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和烯丙基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包括APEG500、APEG1200、APEG2400、APEG4000和APEG6000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烯丙基聚氧丙烯醚包括APPG500、APPG1200、APPG2400、APPG4000和APPG6000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烯丙基聚醚包括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烯丙基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烯丙基聚醚包括APEG500、APEG2400和APPG1200。
优选地,先将丙烯酸溶于溶剂中,用碱调节pH,再加入丙烯酰胺、烯丙基聚醚和引发剂进行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3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