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无碱速凝剂及其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7591.8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7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明;仝浩胜;曾博荣;雷杨;魏运权;魏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恒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26 | 分类号: | C04B24/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新红 |
地址: | 434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无碱速凝剂 及其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无碱速凝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液体无碱速凝剂的主要成分为mAl2O3·nSO3·xSiO2·yH2O,其中m、n、x、y是不为零的整数,m∶n∶x∶y的比率范围为12~15∶12∶12~20∶32~45,且所述组合物中总碱含量≤0.58%。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硫酸铝、粒径≤150nm的纳米氢氧化铝粉末和粒径≤150nm的纳米硅酸粉末为主要有效成分,以粒径≤150nm的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分子量为25000~40000的聚乙二醇以及聚羧酸盐减水剂为辅料混合而制得。本发明所制备的速凝剂产品的总碱含量低于0.58%,远低于市售速凝剂总碱含量15%,解决了速凝剂总碱含量居高不下的问题,并且该产品能够稳定储存180天以上,解决了市售速凝剂静置就沉淀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无碱速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化学建材领域。
背景技术
喷射混凝土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新型施工工艺,在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矿山工程、堤坝边坡加固以及抢险等工程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速凝剂是喷射混凝土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速凝剂按照状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体速凝剂,主要用于干喷,施工时粉尘量大、回弹率高,严重浪费原材料,并且危害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种是液体,主要成分是铝酸盐、硅酸盐,这种速凝剂中含有大量的Na+,很容易引起“碱-骨料反应”,造成混凝土后期强度下降,迫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以更高的强度计算,浪费水泥等胶材。随着中国高铁大规模的建设,湿式混凝土喷射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液体混凝土速凝剂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目前,全球喷射性速凝剂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潜在规模更是巨大,这也给速凝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工程的建设刻不容缓,仅2010~2012年间就有十余座城市开启了地铁的建设。同时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国已有很多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造成较大的受灾人口和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城市管网改造已经刻不容缓。高铁的全面铺开;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使得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将在未来10年也将陆续上马,因此未来20年将会是喷射性混凝土的井喷之年。
目前,我国在售速凝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了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碱含量过高和稳定性不足。目前市售速凝剂的总碱含量在15~25%左右,这会导致混凝土“碱-骨料反应”,使得混凝土后期强度损失达20%以上;此外,多数市售液体无碱速凝剂静置一天就会有大量沉淀,不利于速凝剂的储存和使用。本发明专利采用硫酸铝、纳米氢氧化铝、纳米硅酸和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从根本上杜绝含碱物质的引入;同时,由于氢氧化铝、硅酸与二氧化硅粉末粒径的纳米化,大大提高了粒子的表面活性能,促进溶液稳定性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无碱速凝剂及其制备方法,以使所得产品中的总碱含量低于0.58%。
本发明涉及如下方面:
1.一种液体无碱速凝剂组合物,其主要成分为mAl2O3·nSO3·xSiO2·yH2O,其中m、n、x、y是不为零的整数,m∶n∶x∶y的比率范围为12~15∶12∶12~20∶32~45,且所述组合物中总碱含量≤0.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碱速凝剂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还包含重量比为0.5~1.5%的高性能减水剂作为稳定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碱速凝剂组合物,其中所述高性能减水剂是聚羧酸盐减水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碱速凝剂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还包含重量比为0.5~1%的醇类或胺类聚氧乙烯醚作为增粘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无碱速凝剂组合物,其中所述增粘剂是分子量为25000~40000的聚乙二醇或分子量为30000~50000的聚丙烯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恒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恒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75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