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菌渣制备有机肥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5863.0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7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鲁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婷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264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渣 有机肥料 玉米秸秆 杏鲍菇 制备 混合物 有机肥 发酵 工厂化栽培 有机质含量 堆积发酵 二次污染 高有机质 秸秆燃烧 生活垃圾 自然降温 发酵槽 碳氮比 放入 后熟 仓库 垃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菌渣制备有机肥料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将垃圾厂生活垃圾、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渣和玉米秸秆放入发酵槽后均匀混合,并调节整个体系的含水量和碳氮比,将混合物升温并发酵至含水量小于30‑35wt%停止发酵,自然降温至室温,将混合物移至后熟仓库继续堆积发酵到水分降至25wt%,即得到有机肥料,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低、营养成分不全面及菌渣无法合理利用的问题,具有能制备高有机质含量、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充分利用菌渣的优点,解决了秸秆燃烧二次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菌渣制备有机肥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肥是指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有机肥效应的肥料。生物有机肥具有营养元素齐全、能够改良土壤、提高产品品质、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促进化肥的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12年国家有机肥的生产标准NY525—2012中将有机质含量由30wt%提高到45wt%,其中氮磷钾总量由4wt%提高到5wt%,水分由20wt%提高到30wt%,重金属离子不允许存在,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及营养含量的指标。因此,高有机质含量、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将成为市场主流。
杏鲍菇现已经有大量食用菌生产单位在生产栽培,多为工厂化栽培,每年有大量杏鲍菇菌渣废弃物。其生物转化率低只有约50wt%,菌渣养分剩余为60—80wt%,废菌渣中仍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还含有大量的菌丝体(内含丰富的菌丝残体蛋白)、脂肪、氨基酸、矿物质以及菌丝体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其如不能及时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还易造成霉菌和害虫滋生,污染环境。
每年的玉米秸秆很多都在田地里直接焚烧,这样农户既节省投入又能让灰烬作为养分还田,但是大量的焚烧对空气的污染相当严重,是造成长期雾霾天气的因素之一。玉米秸秆含有30wt%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wt%的蛋白质和0.5~1wt%的脂肪,碳氮质量比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菌渣制备有机肥料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菌渣制备有机肥料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在室温下,将垃圾厂生活垃圾、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渣和玉米秸秆放入发酵槽后均匀混合,并调节整个体系的含水量至50-70wt%,碳氮质量比(C/N)至(30-40):1,其中,垃圾厂生活垃圾、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渣和玉米秸秆质量份的比为:(40-60):(30-50):(5-20);
步骤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在55-60℃下发酵12-18天至含水量小于30-35wt%停止发酵,自然降温至室温,其中,在发酵期间每间隔24小时翻抛一次;
步骤3,将步骤2所得混合物移至后熟仓库继续堆积发酵到水分降至25wt%,即得到有机肥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1中,在室温下,将垃圾厂生活垃圾、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渣和玉米秸秆放入发酵槽后,调节整个体系的含水量为55-60wt%,碳氮质量比(C/N)为35: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1中,用尿素调节整个体系的碳氮质量比(C/N)至(30-40):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1中,垃圾厂生活垃圾、工厂化栽培杏鲍菇菌渣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45-50):(40-50):(15-1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中,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升温至57℃发酵15天,自然降温至室温,其中,在发酵期间每间隔24小时翻抛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婷,未经鲁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58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