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罗汉果苦味剂的制作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104930.7 申请日: 2016-12-05
公开(公告)号: CN106722839B 公开(公告)日: 2020-06-23
发明(设计)人: 邱丽凰;李杰;梁远盛;韦兴;陈雪玲;覃礼荣 申请(专利权)人: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23L29/00 分类号: A23L29/00;A23L2/56;A23L5/20
代理公司: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代理人: 杨立
地址: 541199 广西壮族***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罗汉果 苦味 制作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罗汉果苦味剂的制作方法,属于天然产物应用技术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前处理及渗漉提取;(2)柱层析;(3)脱色;(4)脱色液浓缩、干燥;(5)结晶与重结晶。本发明采用加酸渗漉提取,省去了加热提取耗用大量蒸汽,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大大减少了提出物中的杂质和色素等,增大了柱层析步骤中树脂对有效成分的吸附量,增大了脱色柱对原料的处理量,能耗大幅度降低,产能效率提高明显,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罗汉果苦味剂的制作方法,属于天然产物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15年,广西罗汉果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鲜果3万吨以上,全国罗汉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种植规模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其中,由于受到种植产地土壤与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有15%~30%的罗汉果无法正常成熟。这种无法正常成熟的罗汉果味道及其苦,但是总量却非常大,总计达到万吨以上。可是罗汉果提取物厂家也不愿加工苦果,因为苦果混入正常果加工后,影响了植物提取物产品的甜度和质量,在正常的投料生产之前,需要把苦果筛选出去。通常,罗汉果种植户都是无法处理这部分未成熟的苦果,干脆当废品烂在种植基地,或者以低价卖给干果加工企业,待烤成干果后,混入正品之中,但是这样也给烤干果的企业带来了产品质量问题和信用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未成熟的罗汉果苦果,真真实实地变废为宝,并给罗汉果种植农户带来更多收益,就成了当下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徐位坤[1]等从未成熟的嫩苦味罗汉果出发,用乙醇提取,提取物再用正丁醇提取,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出几个苦味成分,其中一个苦味单体,收得率为0.029%,暂名为罗汉果苦贰A。罗汉果苦贰A,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83~185℃。该成分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

王磊[2]等采用乙烯利处理的方法对采收季节后期无法自然成熟的罗汉果苦果进行采后处理研究,以实现对罗汉果苦果废物利用。采摘20d、30d、40d果龄的罗汉果,进行温度、乙烯利用量、放置时间对罗汉果催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苦果催熟的最佳条件为:30日龄以上的罗汉果、0.1%~0.2%乙烯利浸泡2min、室温15℃以上放置2~4周,70%的果实在试验结束时表现出全面成熟。说明使用乙烯利催熟罗汉果苦果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也带来乙烯利的残留问题。

同样,王磊[3]等研究通过酶催化糖基转移反应将新的葡萄糖基团引入苦味的罗汉果皂苷Ⅱ中,可以延长其糖链,从而达到改善其口味的目的。该研究从原料选择、糖源选择以及反应温度等多方面考察了反应条件,最终确定的反应最佳条件为纯度在50%以上的罗汉果皂苷Ⅱ、2倍于皂苷重量的淀粉、60U·g-1罗汉果苦味皂苷的酶、60~65℃反应24h。经实际罗汉果苦果样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所获得的产品可以完全消除苦味,并且带有淡淡的甜味,经HPLC-MS确定了所获得的微甜产物为3~6个糖的皂苷混合物。该方法对于目前罗汉果生产中大量出现并被遗弃的嫩果、苦果以及脱苦工艺中产生的罗汉果皂苷Ⅱ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实现废物利用的方法。

上述研究或者是通过正丁醇萃取加硅胶反复柱层析获得罗汉果苦甙,不适合工业规模化大生产;或者是通过加激素(乙烯利)转化,坏果率较高,而且带来激素残留,操作比较麻烦,耗用人工和占用场地;或者是加酶转化其中的罗汉果苦甙,以去除其中的大部分苦味物质,但都未能够完全转化和去除,转化后的罗汉果总甜甙为非天然成分,也没有天然成熟罗汉果的甜度。

鉴于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罗汉果苦味剂的制备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如果能利用罗汉果苦果作为原料,分离出其中的苦味物质,并直接应用于食品饮料中,将会使罗汉果的应用得到更广泛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徐位坤,孟丽珊.罗汉果嫩果中一个苦味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广西植物,1992,12(2):136-138.

[2]王磊,卢凤来,刘金磊等.罗汉果苦果的采后处理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1):344-34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4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