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1829.6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4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潘振栋;田志坚;马怀军;曲炜;王冬娥;王从新;李鹏;王琳;韩健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58 | 分类号: | B01J23/58;B01J23/89;C07C68/00;C07C69/9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合成碳酸 二甲酯 碳化 制备 低压气相法 复合载体 分子筛 浸渍 制备复合载体 催化剂应用 高效催化剂 亚硝酸甲酯 制备和应用 二氧化硅 工业应用 设备腐蚀 尖晶石 气相法 碳化剂 氧化铝 氧化物 失活 锂铝 | ||
1.一种CO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用催化剂,该催化剂是由主活性组分、助活性组分和载体组成,其中主活性组分是钯;助活性组分是K、Cu、Co或Ni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载体为氧化铝、二氧化硅、锂铝尖晶石、分子筛氧化物载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经过浸渍碳化剂、碳化制备的复合载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将复合载体浸渍助活性组分溶液后,干燥、焙烧,再浸渍主活性组分溶液后,干燥、焙烧;或将复合载体先后浸渍助活性组分和主活性组分溶液后,分别经干燥、焙烧处理,即得催化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助活性组分前驱体溶于去离子水中,配制金属离子浓度为0.001~0.1g/ml助活性组分盐溶液,优选0.01~0.05g/ml;所述的助活性组分前驱体为K、Cu、Co或Ni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氯化盐、硝酸盐或醋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醋酸钾或醋酸铜中的一种或两种;
将主活性组分前驱体钯盐加入丙酮中经超声处理配制成溶液,钯质量浓度为0.001~0.1g/ml,优选0.005~0.05g/ml;所述钯盐为氯化钯、硝酸钯或醋酸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醋酸钯。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超声波处理方式为于20~50℃下在超声仪中频率10~40KHz下超声处理10~90min,优选超声处理时间为30~60min。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铝载体是α-Al2O3、γ-Al2O3、δ-Al2O3和θ-Al2O3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分子筛载体是NaX型、NaY型、Beta、MCM-41、ZSM-35分子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α-Al2O3或NaY型分子筛中的一种或两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化剂为糖类化合物,是单糖中的葡糖糖、核糖、果糖,低聚糖中的蔗糖、麦芽糖和多糖中的淀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蔗糖。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灌糖、碳化法制备复合载体,具体步骤如下:
1)将糖配制成水溶液,糖质量浓度为0.001~1g/ml,优选0.005~0.5g/ml;
2)将载体加入到所述步骤1)所得的糖溶液中进行浸渍,自然晾干,糖与载体的质量比为0.001~1:1,优选0.005~0.5:1;
3)将所述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中,于60~150℃干燥2~24h,优选80~120℃干燥4~12h;
4)将所述步骤3)所得的干燥物在惰性气体气氛下于400~1200℃条件下碳化2~24h,优选600~1000℃碳化4~12h。
7.如权利要求1、2或6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碳化复合载体用助活性组分溶液浸渍,浸渍时间为0.5~24h,优选浸渍时间为2~12h;自然晾干,然后干燥、焙烧;再用主活性组分溶液密封浸渍,浸渍时间为0.5~24h,优选浸渍时间为2~12h,用旋转蒸发仪在真空下于40~50℃蒸馏除去丙酮,然后干燥、焙烧。
8.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低压气相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温度为60~120℃,优选干燥温度为70~100℃;干燥时间为1~24h,优选干燥时间为4~12h;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焙烧温度为100~600℃,优选焙烧温度为200~400℃;焙烧时间为1~8h,优选焙烧时间为2~4h,得到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182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