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98446.8 | 申请日: | 2016-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8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继红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86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是一种水稻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的产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国民体质的健康安全,但是现有 的水稻种植方法产量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的需要,并且现有技术中种植的水稻 有的含有农药的残留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一定的危害。 水稻品种不断推出亩产550公斤、650公斤、700公斤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但大面 积推广时,平均单产只有450公斤。主要原因是目前水稻栽培上习惯采用“前重、中空、后补” 的施肥技术,加上密播小苗移植,致使水稻生长肥水气失衡,苗情大起大落,病虫频发。 另外,合理施肥既能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又能使土壤养分保持平衡,有利于 培肥地力。但是,现有技术中,水稻施肥多以尿素、碳铵、磷酸二铵等常规的单质肥料为主。 长期施用单质肥料,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现有技术中从农家肥发展到化肥,化肥 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但化肥污染环境,板结土壤,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 许多有益徽生物逐渐灭绝,从而致使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品质变劣等缺陷。另外,在施过化 肥的土壤上施用有机肥料,由于缺乏有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中养分不能释放出来为 作物所吸收利用,因而肥料和吸收率低,肥效差。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水稻种植方法。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选择地势高而平坦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质肥沃,透水通气良好,底墒 充足、灌排方便的作稻田; (2)播种前处理:选择晴好天气,在干燥场地上,将种子薄层摊开翻晒1-2天,再用 5%的多菌灵药液浸泡6小时,清水淘洗,直到水变清时开始浸种,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 3-5次,3天后将种子淘洗干净,再用50-60℃的水将种子预热,用湿麻袋把种子包好,再用稻 草等保温,温度保持在35-45度,24小时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逐步降温至15度,摊开种 子,在自然条件下炼芽1天后即可; (3)育苗:先在秧田中培育秧苗,施基肥,在撒下稻种后,稻种在泥土里扎根长芽, 出苗以后到秧苗长出三张叶为止,追施肥料,补充肥料后10天左右,秧苗需要再追施一次肥 料,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再进行移植插秧; (4)播种:将秧苗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秧苗移栽活莞后,在每亩稻田内施5-8公 斤尿素促秧苗分秦,稻田保持1-2寸深水层,遇低温,则白天灌浅水,晚上灌深水层; (5)施肥:施肥所用的肥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尿素1-5份、硼酸9-13份、碳酸 钾5-7份、甲叉琥珀酸10-15份、微量元素3-5份;
(6)灌排水:灌溉前期田间仍应保持浅水层,进入蜡熟期后水稻生理需水要求下 降,土壤水分达到湿润就能满足需要,到收获前一周田间断水; (7)收获: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使用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 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方法,所述步骤3中育苗的气温条件要达到10度以上。 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方法,所述秧田施肥采用基肥加定期追肥的方式,所述秧田 基肥和定期追肥的施肥总量比为9∶1。 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方法,所述微量元素中按重量比含有:锌1-10份、铜0.2-1份、 铁0.2-1份、锰0.2-1份、铝0.1-0.5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水稻种植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的种植产量,农药用量少,绿色、环保、无污 染,无药物残留,确保食用者的安全。 肥料中含作物所必须的锌、硼、铜、铁、锰、铝,多种微量元素,能够减少农药施用 量,降低成本,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发育,同时为作物提供钾素和硼素,相互促进吸收, 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继红,未经王继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84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