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长骨桥蛋白体外活化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7613.7 | 申请日: | 2016-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刁宏燕;王琳;崔光莹;张琼;侯显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0784 | 分类号: | C12N5/078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桥蛋白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活化 稀释液 悬液 单个核细胞 细胞培养箱 用量比 放入 活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长骨桥蛋白体外活化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中加入浓度为5g/ml的全长骨桥蛋白稀释液,放入37℃、5%CO2的细胞培养箱培养48±2小时,从而实现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所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与全长骨桥蛋白稀释液的用量比为:1ml/(50±5)ul。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生物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骨桥蛋白活化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全长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作为带负电的非胶原性骨基质糖蛋白,广泛的分布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kDa,约含300个氨基酸残基,骨桥蛋白多肽链的二级结构中包括8个α螺旋和6个β折叠结构,高度保守的RGD基元两端各有一个β折叠结构,分子中心部位是a螺旋结构。全长骨桥蛋白中包括凝血酶裂解位点:RGD序列结构中有RS位点,位于RGD序列羧基端第6位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肽键,是凝血酶的裂解位点,可将其裂解成45kD及24kD两个片断。其中45kD片断更能刺激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OPN广泛的分布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能够参与组织修复,自身代谢等功能。正常情况下其表达甚微的细胞,如巨噬细胞、SMC、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一些诱导因素下可以大量表达OPN,包括:(1)高血压,(2)高血糖,(3)低氧,(4)干扰素,(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6)其他因素。
OPN可表达于各种组织里,不同细胞类型也能表达OPN,如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SMC)、活化的T细胞、MФ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亚群;OPN也存在正常体液里,如血清、乳汁、尿液,胆汁。病理状态(免疫性疾病、炎症和肿瘤)OPN表达增强,如大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皮肤癌及各种转化细胞系亦能高水平表达OPN。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指外周血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包含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其它少量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树突状细胞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树突状细胞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的APC。人体内大部分树突状细胞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树突状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T细胞的有效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参与,即需要抗原肽-MHC复合物与TCR-CD 3结合提供第1信号,以及共刺激分子介导的第2信号。最基本的共刺激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表达的CD80、CD86分子与T细胞上表达的相应受体提供。
树突状细胞作为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生成。近年来研究表明,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体外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回输或免疫接种于载瘤宿主,可诱发特异性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76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