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96744.3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白树雄;太红坤;韩永连;郑礼;王振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23K50/90;A23K1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8 | 代理人: | 高宇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稻谷 饲养 麦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眼蜂(Trichogramma westwood)属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属,是一种卵寄生蜂;其分布遍及全球,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共记录赤眼蜂属180多个种,我国记录了29种。赤眼蜂已成为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控上研究历史最久、应用范围最广、防治面积最大、治虫效果最好的一类重要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成功防控的农林害虫达28种之多。
赤眼蜂寄主卵的研究对赤眼蜂的应用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际上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寄主卵有麦蛾卵、地中海粉斑螟卵、米蛾卵、榨蚕卵等寄主。麦蛾卵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应用于赤眼蜂规模化生产的寄主卵,主要利用大麦饲养麦蛾,但在许多地区大麦资源相对缺乏,且利用其它寄主卵的饲养技术落后,给赤眼蜂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严重障碍。同时近来年,大麦市场价格一路上涨,增加了赤眼蜂的饲养成本。
水稻是许多亚洲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能否用于饲养中间寄主麦蛾从而大量繁殖赤眼蜂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稻谷进行消毒;
(2)对消毒后的稻谷接种麦蛾卵;
(3)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条件下饲养麦蛾卵,获得麦蛾成虫。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1)中,将稻谷放入水中浸泡,除去杂质,在0.02MPa~0.04MPa压强下,利用蒸气对稻谷消毒30min。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2)中,每2kg稻谷,接种麦蛾卵3ml。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3)中,饲养麦蛾卵25天后,将稻谷转移到成虫饲养框饲养至蛾子羽化,并收集麦蛾卵。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重复步骤(1)-步骤(3)5次。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稻谷放入水中浸泡20min后,除去杂质,漏水后,装入消毒容器,在0.02MPa~0.04MPa压强下,利用蒸气对稻谷消毒30min。麦蛾的饲养中,易受其它害虫,如腐食酪螨、蜘蛛侵染,从而污染整个生产车间,影响麦蛾饲养,因此需要定期对饲养用具及车间进行消毒,或重新引进麦蛾种群。
(2)在室温下冷凉后,把稻谷转移到幼虫饲养盘中,每盘2kg,接种即将孵化的麦蛾卵3ml。在室温下,麦蛾卵发育较快,3-5天则变成红色或幼虫孵化,降低赤眼蜂寄生效果或无法寄生,因此需要按时收集麦蛾卵,并储存在3-5℃的条件下保鲜。
(3)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条件下饲养25天后,将稻谷分别转移到成虫饲养框饲养至蛾子羽化,通过成虫收集盒及产卵盒而得到麦蛾卵。
由于稻谷外有颖壳,与大麦相似,但比大麦的厚,其影响麦蛾幼虫的蛀食率,从而降低稻谷的利用率,增加饲养成本。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饲养麦蛾的方法首先用水浸泡稻谷,再采用高温湿热消毒法,既可消毒,又可使颖壳松软,有利于幼虫蛀食,从而有效提高了麦蛾繁殖的数量,降低饲养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饲养麦蛾的方法,试验重复5次,主要观察记录羽化的麦蛾成虫数量、虫体大小、寿命、产卵量、卵的大小、发育历期。从麦蛾羽化开始,每天收集一次麦蛾成虫和麦蛾卵,其中麦蛾卵通过除杂装置得到净卵后,用量筒测量其产量,分别记录成虫数量及产卵量。
本发明的饲养麦蛾的方法利用稻谷饲养麦蛾而获取大量寄主卵,特别是为大麦资源缺乏的地区推广应用赤眼蜂提供了机会。本发明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优势,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增加田间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保护作物健康生长,增加食品安全性,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达到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67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