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96025.1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8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丛宏斌;赵立欣;姚宗路;孟海波;霍丽丽;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57/10;C10B47/44;C10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2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加热式 连续梯级 生物质 热解气 热解装置 除尘装置 储气装置 二级冷凝 分离装置 高压静电 上料装置 油洗装置 回转筒 热解炭 脱焦 螺旋方向相反 生物质热解 出炭装置 高效利用 快速热解 联产系统 内回转筒 内嵌部件 输送物料 依次串接 储油罐 抄板 联产 梯级 冷却 | ||
1.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由上料装置(1)、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热解气二级冷凝分离装置(3)、高压静电脱焦除尘装置(4)、热解气油洗装置(5)、储气装置(6)、储油罐(7)和冷却出炭装置(8)组成,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的前端为上料装置(1),后端由热解气二级冷凝分离装置(3)、高压静电脱焦除尘装置(4)、热解气油洗装置(5)和储气装置(6)依次串接,用于热解气的净化分离和存储,冷却出炭装置(8)安装在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侧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由密封进料装置(201)、热解气出口(202)、防爆装置(203)、烟气出口(204)、保温层(205)、热烟腔(206)、外回转筒(207)、内回转筒(208)、辐射导流板(209)、支架(210)、燃烧器(211)、保温炭化装置(212)和传动装置(213)组成,密封进料装置(201)安装在设备的最前端,与内回转筒(208)相接,一般采用螺旋输送与锁风机构组合上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的保温层(205)、热烟腔(206)、外回转筒(207)和内回转筒(208)同轴安装,保温层(205)安装在热烟腔(206)的外侧,一般采用岩棉、硬质聚氨酯板等耐高温保温材料,外回转筒(207)与内回转筒(208)固定联接,转向相同,外回转筒(208)理论物料输送能力一般为内回转筒(207)的1.1~1.3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的内回转筒(208)一般可采用双线或多线分断螺旋导料板或带倾角的扬料板,用于物料的翻抄和干燥,外回转筒(207)一般可采用连续螺旋导料机构,实现高效换热与热解,外回转筒(207)和内回转筒(208)的导料机构旋向相反,可实现对物料折流反向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的热解气出口(202)从内回转筒(208)前端开口,一般沿圆周方向开3~5个口,经外回转筒(207)固定支撑端导出,防爆装置(203)为U形水封机构,与外回转筒(207)固定支撑端连接,用于系统紧急泄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装置(2)的燃烧器(211)与热烟腔(206)连接,并在连接处设置辐射导流板(209),防止热烟气局部高温烧蚀外回转筒(207),保温炭化装置(212)与外回转筒(207)末端连接,用于生物炭的进一步熟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组合加热式生物质连续梯级热解炭气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热解气二级冷凝分离装置(3)与热解气出口(202)相连,一般采用间壁式水冷和风冷技术,冷凝温度可调,第一级冷凝温度一般为110~150℃,第二级冷凝温度一般为80~90℃,热解气二级冷凝分离装置(3)正下方连接储油罐(7),储油罐(7)通过保温管道与燃烧器(211)连接,通过热解油回流燃烧对外回转筒(207)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602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